359 你做了件好事 (第2/3页)
。时间还是在我们这边。你什么时候做好准备,就什么时候动手!”
司徒南一脸轻松对宋子文道,他不是偏好大一统的那种人物,不过南方半个中国的工业建设速度之快出乎他的预料,单凭汉阳兵工厂和石井兵工厂就可以爆兵百万。
如今的南方政府统治面积两百万平方公里,人口两亿多,上百万吨年钢铁产量,建成相对健全的工业体系,论实力也算得上一个小列强了!
这次收拾小小的吴佩孚,还不轻而易举?自然也不把冯玉祥这些国内军阀势力当成对手了。
“你只在旁边动动嘴皮子,忙到焦头烂额的还不是我们这些人?我可没你那么乐观。赶跑吴佩孚进军河南不难,难的是又背负上两三千万人口的包袱,如今光旱灾就让政府头疼了!”
宋子文皱着眉头道。
西北干旱,河南是重灾区,花在救灾的资金就远比打一场仗花的钱要多。还有黄河常年失修,要搞水利工程,这又是一个吞钱的窟窿。
司徒南想到中国二十年代连年旱灾,如今才是开始呢就已经很难民向南逃荒了,死人是必然的,不过境况再差也不会比历史上的同一时期差。
这年头司徒南只能心里想想罢了。无法和人细说。
打心里司徒南为国家实力渐渐强大感到欣慰,尽管宋子文嘴上说花费巨大,但司徒南相信武汉致公党政府肯定会组织救灾建设的。
“不劳动者不得食。区区几斤米就能雇佣一个壮劳动力,大大减低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再把一部分人口转移到南华,饥民的问题应该部分得到解决。”
司徒南淡淡道。
救援不可能全方位的,在这过程中会有一部分饥民会饿死,被淘汰的大多数是老弱病残。
他心里想:“饥荒能让我们以低廉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青壮劳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件好事?呵呵!在自己的指导下,宋子文和致公党这样做。一旦做出效果后几年后估计也会被希特勒、罗斯福采用吧?”
“政府把基建和救灾结合起来是好办法,我打算通过发行新一轮建设债券,从民间吸取资金。”宋子文说道。
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建成许多大型基建工程。南方铁路网逐步建成,经济发展迅猛,他宋子文和致公党政府的信用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是啊,当初购买铁路债券的人都发财了,不仅国内资本,连外国资本都陆续涌入国内,这里面不仅仅只有美华财团、威廉财团,汇丰、花旗、乃至华尔街的摩根都参与进来,交通运输是他们投资最多的项目。外国资本家都看好武汉致公党。”
司徒南笑道。
宋子文点点头。淡淡地笑了笑:“你知道不,让那么多外资参与进来,就算是政府内部。也有一些人说我卖国贼了。”
“大股东不还是美华么?”司徒南不以为然道。
致公党高层和美华财团早有共识,宋子文在政府领域出台政策法规,小嘉道理在金融领域提供融资平台,张静江负责铁路建设拓展京汉铁路,增强运输能力,刘鸿生负责开采煤矿。通过铁路把北方的煤炭运送到武汉、马鞍山等地的钢铁厂以及美华电气建设中的火电厂,最终实现电气化生产。
“如此庞大的工业建设计划在人类历史上不多见。能相提并论的只有北方的苏联了,不过我们的国际环境要比他们好。”
司徒南感慨道。想到自己能规划参与一个大国的工业建设,心里很是自豪。中华民族虽然脾气不好,有不少劣根,但人口基数大,有足够多便宜的农民工。
如今有三个地方的农民最苦,分别是中国、日本和乌克兰。中日两国都是地少人多,吃饭的人太多了,农民负担重,而乌克兰是欧洲粮仓,产粮多却落不到农民手里,粮食被收集起来用于出口,从国际市场上换回苏联工业建设需要的机器设备。
有趣的是,乌克兰的粮食居然有一部分流入中国,而中国制造的一些机器设备和工业产品居然也能出口到苏联。
尽管司徒南对苏联没好感,武汉致公党政府考虑到西方的压力没和苏联建交,但双方的经济往来没受阻碍,苏联人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