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 (第2/3页)
敦嫔年氏因为只养了个一个女儿,没有连续生子,倒是没生坏了身子,倒没像史上那般年纪轻轻就去了。年氏的女儿是四爷最小的女儿,身子又弱,因年氏得宠她的女儿也极得四爷宠爱。四爷已经给年氏的女儿指了婚,额驸就在京中。
今世四爷的女儿不少,但却只有年氏的女儿留在京中。
姜宛茵的三个女儿都去了蒙古,原本姜宛茵是想将小女儿留在京中的,那想小丫头跟着两个姐姐去了趟蒙古后回来就自己请旨要嫁去蒙古。弘瑾是瞒着姜宛茵去请旨的,待姜宛茵知道时差点让女儿给气死。
母亲终是拗不过女儿的,到底是让弘瑾嫁到了蒙古去。
不过好在三个女儿如今都有儿女了,身体也很好,姜宛茵才放心。
三个女儿都去了蒙古姜宛茵虽不舍,但却没多伤心。
倒是懋嫔,因为茉雅奇和四公主都和亲抚蒙,差点没哭瞎眼睛。
茉雅奇身子弱性子柔,和亲抚蒙没过几年在雍正四年德太妃去之前人就去了。姜宛茵可是记得当时懋嫔哭晕过去了。
后来四公主被四爷下旨和亲抚蒙时,懋嫔就恨上了四爷。四公主出嫁之后,懋嫔就拒见四爷,一直储秀宫礼佛不出。
四爷因为心有愧疚,倒没有苛责懋嫔,还下旨让人不许怠慢懋嫔。
在四公主出嫁之前,懋嫔到永寿宫来求姜宛茵,求姜宛茵让弘昑弘旻兄弟俩给四公主送嫁。那天四爷来永寿宫坐了半天,姜宛茵答应了。
后来四公主生产时难产,也是弘瑜府里有大夫救了四公主。此后懋嫔彻底站在姜宛茵这边。
一直没提起的贾元春,最终是死了贾探春的手段之下。
贾元春死后不久,贾史氏也死了。贾史氏一死,荣国府就分了家了。有贾探春撑腰,贾环和赵姨娘的日子过得不错。
贾探春倒是个精明的,捧了一个美貌的宫女承宠。就是此次被晋为刘常在的刘姓宫女。人姜宛茵是没见过,不过听说有几分像年轻时的敦嫔年氏。
刘常在倒是有几分宠爱。
清和去了乾清宫,姜宛茵悠然地等着消息。
乾清宫,四爷正在伏案批折子,苏培盛悄悄走到四爷身边却没敢开口。四爷批完折子抬头见苏培盛神情似有事就问。
“什么事?
“万岁爷,贵妃娘娘身边的和嬷嬷求见。”
若是以往苏培盛早就禀报了,然此次大封后姜宛茵没有晋封,所以苏培盛也犹豫了。琢磨不透帝王心思,不敢擅自决定。
四爷听贵妃二字愣了下,搁下笔道:
“让她进来吧。”
“嗻。”
苏培盛出去叫清和进来,清和行礼过后四爷问。
“懿贵妃让你来是为何事?”
四爷目光落在清和手中奉着托盘上。
“回万岁爷,娘娘新做好的护膝让奴才给您送来了。”
苏培盛赶紧接过托盘奉给四爷,四爷掀了明黄色的锦布看到两对做工精致的护膝。
“贵妃可有什么交代过什么?”
“娘娘让奴才告诉您,这膝护是新做的,让你换着用。”
四爷闻言看着手中护膝不知在想什么,随后四爷将护膝给苏培盛,苏培盛赶紧跪下伺候四爷。将四爷腿上原来的护膝脱下来换上刚送来的新护膝。
这新护膝和旧的护膝上针线纹路上一样的,一看就知道是出自一人之手。
四爷动了动腿试了试,刚刚好合适。
“回去告诉贵妃,护膝很好,朕已经换上了。”
“是,奴才告退。”
清和正要退出去又听四爷说道:“告诉贵妃,等朕忙完了去陪她用晚膳。”
“是。”
从乾清宫出来了,清和脸上的笑容都掩不住,她这是高兴的。
回到永寿宫,清和迫不及待地将四爷的话转达给姜宛茵。
“本宫知道了,吩咐小厨房准备吧。”
傍晚,四爷真就来了。陪姜宛茵用了膳,帝妃二人闲聊说的都是孩子们的事,淡淡的很温馨。
后宫原本看姜宛茵笑话的四妃,得知四爷去永寿宫陪姜宛茵用膳之后,气得脸都扭曲了。
待到第二天,四爷口谕,赐姜宛茵享皇贵妃例份,执掌风印统摄六宫。
品谕传下当天,姜宛茵就得到消息,熹妃和齐妃将自己的宫室给砸了。姜宛茵只是笑了笑。
后宫的斗争还在继续,次年刘常在怀孕晋刘贵人,再次年刘贵人生下四爷最小的儿子四爷赐名弘曕。
在弘曕满月时,四爷册封诸皇子。
定郡王弘昀晋定亲王,四贝勒、五贝勒、六贝勒晋顺郡王惠郡王和穆郡王,七贝子、八贝子、九贝子晋仪郡王,敏郡王与和郡王。连刚出生的弘曕也得了贝子的爵位。
却唯独已经是嘉郡王的弘煦没有得到晋封。
另四爷下旨十阿哥弘曕由懿贵妃姜宛茵抚养。
旨意一出,众人的目光都集中的姜宛茵母子身上,四爷这几道旨意无疑是对某事有了定论。
四爷接连扔下□□还不够,在众还没缓过来时,四爷又下旨,先是晋懿贵妃姜宛茵为皇贵妃,册立皇贵妃长子弘煦为太子。
虽然之前四爷的连串的旨意已经让众人所猜测,但绝大数人是盼着这天不要来临的。
但谁也没想到四爷的动作这么快。
皇贵妃册封大典之后,姜宛茵就成了懿皇贵妃。
皇贵妃是副后,姜宛茵在永寿宫的宝座也换成了凤座。姜宛茵坐在凤座上受众妃跪拜,心里却没多少欢喜。
四爷到底是不愿让她成为皇后,只让她成为皇贵妃。她离后位仅半步,却如隔天堑。
***********
大封后宫的圣旨已经下达后宫,清和早让李禄出去打听消息了。
永寿宫姜宛茵正拿着让宫人特地选出来的上等的貂皮给四爷做护膝。
现在已经是雍正二十年腊月了,转眼间四爷都已经登基二十年了。
姜宛茵的七个儿女都已经成家,也已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