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旱灾 (第3/3页)
君上爱民之心,臣等不胜戚戚。”黄庸心里也很欣慰,旋即又想起了几个办法,不由得说道,“但这样一来,只能解决燃眉之急,灾民最根本的口粮问题还尚未得到解决。”
“相国有什么对策都说出来吧。”
黄庸躬身道:“臣以为可以跟赵国、楚国借粮。赵国与楚国都是我宋国的盟国,知道利害关系,只要君上修书一封,向赵楚借粮应该不难。”
宋君偃颔首道:“赵国那里寡人是可以借来粮食,但是楚国恐怕不行。寡人听闻楚国的上蔡、零陵、桂阳、上庸、宛城等地都遭受了百年难遇的水灾、旱涝之灾。以楚国雄厚的国力可以支撑过去,可是再借给我们宋国粮草只怕是不行。”
黄庸听到这话,暗自思衬了一下,说道:“那么君上能否向鲁国、薛国、滕国和卫国借粮呢?”
宋君偃摇摇头道:“向他们借粮很容易,但是借不了多少。”
“可否向魏国、韩国借粮?”
“魏国恐怕不会借粮给我们宋国,至于韩国,没什么交情,但可以一试!”
这样就很麻烦了,黄庸又道:“君上,你看能不能让人扮作粮商,带上重金前往各国收购粮食?”
“粮食本来就是稀罕的东西。在这种灾祸不断的年月里,寡人唯恐各国的粮商都开始囤积米粟,以为居奇,而且与我们宋国关系不好的魏国、齐国可能会直接下达命令,防止粮食被我们宋国的商贾收购。”
“这……”黄庸也感到事情很棘手。
宋君偃幽幽地叹了口气道:“今年不是一个好年景,天下列国的粮食都欠收,就算赵国能借粮,也借不了多少。若是天降甘霖就好了……”
回复书友建忠靖国:以工代赈是必须的。总不能养着一群闲人吧?容易起叛乱,就像后世的宋朝,把青壮都招为厢军一样。
实施以工代赈政策可以同时达到三个目标:
第一,通过组织赈济对象参加工程建设,使赈济对象得到必要的收入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达到赈济的目的。
第二,在政策实施地区形成一批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发挥作用。
第三,可在一定程序上缓解政策实施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以工代赈具有“一石三鸟”之功效。同时,还可以激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摆脱“等、靠、要”等消极意识。
在战国时代,也是为了防止黔首去别的国家生存。
而且国家要兴修水利,这些就是廉价的劳动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