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0章 华夷之辩 (第2/3页)
直言,吾窃以为,应当以国为先,民族、家次之,个人为后者。”
“屈子果真坦荡荡。”宋王偃赞许地看了屈原一眼,又道,“不过寡人却不这么认为。屈子忧国忧民,这一点值得赞许,无国何以为家,无家何以为人?同样的,无民族何以有国?何以有家?何以有人?”
“故而,寡人认为,民族为重,国家次之。”
“愿闻其详。”屈原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宋王偃颔首道:“屈子应该知道,在国还未出现以前,先有的民族。民族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上古时代,我们的先祖以部落的形式存在,源于华胥,直到炎帝、黄帝之时始有华夷之辨!”
“无论是楚人、宋人、秦人、赵人等,俱是炎黄之子孙,华夏之后裔。虽有国别之分,但我们都有着共同的祖先!屈子,你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应该知道天下列国都是一脉相承的,故而无论是秦国、宋国、赵国、楚国,天下列国之间所发动的战争,从最初的争霸,变成为兼并,直至现在天下仅存的九个国家,无一王不欲一统天下!”
“自周平王东迁以来,整个天下已经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战乱,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多了一片废墟,天下黎民百姓,无不渴望和平的到来。”
宋王偃郑重其事地道:“所以寡人想恳请屈子,留在朝歌,为宋国的大一统,为天下的和平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心力。”
华夏源于华胥,伏羲为华胥氏之子。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华”或“诸华”。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从汉朝起该族称汉人。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华”又称“中夏”!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
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
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与蛮、夷、戎、狄相区别。
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
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