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玄幻阁手机版

wap.xuanyge.org

关灯
护眼
字体:
编年史 第七卷 补天手段略施展 47 大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卷 补天手段略施展 47 大同 (第2/3页)

应该一听到逆耳之言,就骤发雷霆之怒。

    毕竟是有求于人,这番话,看方从哲说的似有道理,可称中肯,其实潜在的意思,已经是微有向孛罗服软。蒙元大厦将倾,这是有识者皆可以看出来的。又怎会如前、后汉时?

    且,方从哲是海东的臣子,若果真蒙元如前、后汉时,又再度中兴,海东怎么办?将会置海东于何地?但是,既然是来说孛罗的,就不能直言不讳,为了完成任务,适当的服软也是必要的。纵横之术,又被称为“长短之术”。所谓“长短之术”,“长”,即为“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只说对方喜欢听的话。

    果然,孛罗闻言,怒色稍息。却仍不肯收剑。退坐回入胡床,将剑放在膝上。方从哲不卑不亢,又说道:“我今此来,求见将军,非是为与将军讨论‘正统’。从哲有一言相问,还请将军能如实回答。”

    “你且问来。”

    “将军视我海东如何?”

    孛罗默然,他早在一年多之前,就曾与海东交过手。察罕脑儿一战,海东军卒虽落包围,视死如归。他麾下上将竹贞,用优势之军力,也没能从中讨得多大便宜。良久,他答道:“你海东之军,可称劲卒。”

    “较之察罕如何?”

    “益都之战,你海东尽管落处下风,不能称败。”

    孛罗也是一时的英雄人物,既然方从哲是在用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请求他的意见,他也自然不会再说假话。亦然实事求是的回答。——,其实,他对海东的实力,也是颇为顾忌的。要不然,适才方从哲引起他的大怒,他为何不当即斩杀了,反而还肯与方从哲说话?

    他的心思,方从哲此时已经大致猜到。

    孛罗虽然先是一上来,就痛斥方从哲为“狡言善辩之徒”;紧接着又抽剑做出大怒之姿态,但是既然他现在肯如实回答方从哲的问题,其实也就说明,他实际上也还是想听听方从哲想要给他说什么的。

    综合他前后的态度,方从哲心中大定,想道:“此事已有三分成了。”他又问道:“从哲再请问将军,察罕何许人也?”

    孛罗乃是蒙古功臣世家的出身。蒙元朝廷,最讲究的就是“根脚”。“根脚”也者,即其出身。察罕纵然称雄天下,出身却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军户,孛罗又怎会看得他起?嗤之以鼻,心中想道:“色目小儿。”但是这话却不能对敌国之人讲,回答方从哲,说道:“我大元之栋梁。”

    “察罕之军如何?”

    “军强将勇,谋臣如雨。”

    “相比将军如何?”

    孛罗之军,稍有不如察罕,却不肯自认不如,强自答道:“不相上下。”

    “察罕之军与将军不相上下。而数月前,我海东与察罕又曾有一战,如将军所言,虽落下风,不算为败。则便也就是说,我海东之军与将军、与察罕也大概也可以称之为‘不相上下’了?”

    方从哲绕来绕去,孛罗不知道他想说什么,皱了眉头,道:“姑且算是。”

    “从哲虽为浙人,却也曾经游历天下。再请问将军,河东之地,土地最为肥沃、可称粮仓的地方又在哪里?”

    “冀宁诸路。”

    “从哲又再请问将军,如今冀宁诸路,现在谁人之手?”

    孛罗猛然抬头,二度逼视方从哲,却先不回答,质问道:“你颠来倒去,说东道西。到底想与俺说些甚么?”他不回答,方从哲替他回答,说道:“如今冀宁诸路,却是在察罕之手。不知对也不对?”

    “对又怎样?”

    “如此,则前番察罕来与我在益都交战之时,将军虽然打出了‘呼应’的旗帜,也曾大发三军,屯驻塞外,却自始至终不肯与我海东交锋的用意,从哲算是明白了。”

    “益都交战,俺屯驻塞外?”孛罗越发糊涂,不晓得为何方从哲三转不两转,却竟把话题落在了此处,问道,“你明白什么了?”

    “察罕之军既然与将军不相上下,我海东之军也与察罕不相上下。所以,将军屯驻塞外,看察罕与我海东在益都交锋,是欲坐山观虎斗。”

    孛罗不语,静听方从哲接着往下说。方从哲继续说道:“而将军为何想要坐山观虎斗?从哲斗胆,妄加猜测。究将军之意,无非是因为将军之军虽可与察罕匹敌,但是却又因冀宁诸路现在察罕手中,所以将军之粮远不及察罕。而察罕偏偏在这个时候,来袭我益都,则这显然便是一个削弱他的最好机会。是以,将军坐山观虎斗。将军之欲,应该是打算在等察罕与我海东两败之后,然后再趁机而起,席卷东西,一统北地。……,不知从哲之所猜测,是也不是?”

    “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若不是,如果从哲猜错了,则从哲下边的言语,将军大可不听。而若是,如果从哲猜对了,则将军此举,以从哲看来,实在难称良策。将军果欲如此行之,仍然坚持‘作壁上观’之策,则将军之覆败,为时不远!”

    “此话怎讲?”

    “察罕、将军与我海东,三强并立。北地之英雄,也只有将军、察罕与海东三家而已。正如从哲刚才所言,今之天下,群雄并起。谁可胜、谁会败,不到水落石出,实难预测。但是,遍观古今,古今之英雄,凡所能够成就大事的,却又有一个共同点,那即是,……。”

    “即是为何?”

    “秦汉之际,刘、项争雄。项羽军强,刘邦不能抵,乃入汉中,焚烧栈道,示其再也无意出军,以麻痹项羽。不久之后,却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挥军东出,联络诸侯,与项羽决胜争强。终垓下一战,项羽自刎乌江。这段楚汉争雄的故事,将军应该是知道的吧?”

    孛罗点了点头。

    “隋末之际,李渊自河东起事,虽四面强敌,不惧战斗。先取关中,继而败王世充、斩窦建德。经历多年鏖战,终一统天下。将军如今屯驻大同,也算是处在河东之内,对这段故事,也应该是知道的吧?”

    “知道。”

    “又再如汉末之曹操、宋初之太祖,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