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喜公园 (第3/3页)
活跃着这样的一群人。在安徽方言中称一支、一股为“一捻”。小捻一般是几个、几十个,大捻一般是一二百个。“捻子”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最早就是一些吃大户的起义农民。穷了,缺东西了,大家就组团到外面去抢,抢够了就解散回去继续当农民。清朝年间,安徽亳州、阜阳、江苏以及河南、山东一带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工、小匠人等贫苦大众)为了生计,经常一伙儿人一起贩卖私盐、恐吓取财、敲诈勒索,因为不断与清朝官兵发生冲突,由此被官兵称之为“捻党”、“捻子”。后来不断发展壮大,甚至与太平天国互相合作发动起义。起义后,又被称为“捻军”,后来成为仅次于太平军的重要农民起义武装,也是继太平天国后最大的农民起义军力量。被清朝称之为“捻匪”。
清咸丰元年(1851年),捻子在豫南南阳、南召、唐县(今唐河)等地聚众起事,公开反抗清政符。捻子之中,以安徽省亳州雉河集(今涡阳县张老家)的财主张乐行(又名张洛行,外号张老乐,清延蔑称为张落刑)为首。
为什么在清朝的统治下会有这么多人起义造反?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鸭片战争以后,清政符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本来就地瘠民穷再加上水、旱、虫等天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而在机缘巧合之下,陈大喜与他的开手师父相遇,于是便开启了陈大喜反清反压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