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喜拜师 (第2/2页)
了弃文从武的思想。第二天,老泰山来到陈大喜家里,和陈大喜母亲讲述了学武的好处。陈母亦认为乱世之中,有武艺在身,一则保命二则可以赚钱糊口。比读书强多了(陈会如曾屡考案首,却最终连个秀才都没有中,只好开馆授徒勉强糊口)。于是,含泪收拾了几件衣服,让大喜跟着老泰山闯江湖去了。
离开陈家村,他们一路向东来到安徽颖州府。此时的颖州府武风很盛,你道为何?原来,这里捻子众多,就说是捻子的发祥地都不为过。在这里,老泰山一边传授陈大喜、和儿武艺。一边与捻党打得火热。亦或许老泰山本身就是天理教反清出身,自然与同样反清的捻子义气相投。老泰山没事的时候,喜欢给捻子们讲他闯荡江湖的见闻。把清延的腐败无能、官吏豪坤的鱼肉乡里讲的清晰透辙。后来,只要老泰山一开口,便有几十人围住认真的听。简直比上说书的了!
而陈大喜,耳熏目染,结合到自己家庭的遭遇。仇恨的种子便在他幼小的心灵上萌了芽。而捻子,虽说结伙儿出去抢官府、抢地主,得来的钱财大家平分,以及送给穷人。但捻子大多粗俗不堪,做事讲话都如同流氓。这让陈大喜感觉很不满意(毕竟读过三年圣贤书),于是乎,陈大喜与捻子关系并不密切。表面上的客气,不过是因为要在他们地界上混口饭吃罢了。
转眼间,五年过去了。陈大喜从一个不明世理的毛头小子,长成了英俊魁梧的青年。这几年来,陈大喜日夜习武,得到老泰山的真传。老泰山教了陈大喜、和儿两种功夫。一种是花拳绣腿,耍起来非常的好看,适合街头卖艺,但打个三五个甚至十几人普通人倒也可以。另一种是上阵的功夫,招招要人命的,平日里只准练习,绝不能使用,只有上阵杀敌或遇到非常紧急情况下才能使出。当然,陈大喜此时与当地捻子的关系也好了很多,很多捻子尊敬他为大哥或贤弟。毕竟街头卖艺赚不了什么钱,甚至温饱都难以解决。但在这几年中,他跟着老泰山随着捻子四处“打捎”,虽说也分得了些许钱财,但也只够他们三人平时花销。当然了,随着捻子打家劫舍,也是对清廷一种反抗。
然而,随后的一场战斗,让陈大喜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