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这个任务你接不接? (第2/3页)
场太空竞赛进入炙热化阶段时,1966年,59岁的克罗列夫去世了,苏联人在后来才知道,甚至基于全人类对太空探索而言,他的离世意味着什么,那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1968年12月,冯·布朗的阿波罗8号升空,载人绕月成功,并返回了地球。对于登月,北美已经志在必得。而苏联急着要提前一步,他们换了科学家瓦西里米辛主导克罗列夫的工作,并在1969年2月把带着月球舱的火箭发射上天,但……失败了,从此便宣布了苏联退出了太空竞赛。”
“实际上,这场太空竞赛从克罗列夫去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结束了,而结果是以美国人最终登月成功并赢得了这场竞赛而结束。随着两大天才的先后陨落,这场精彩纷呈的竞赛竟然也走向了最终的落幕,而后继者没人能继续参与催化这个过程。”
顾成听了她的这段诉说,翘腿摊手望着何素笑道:“突然说这些,你该不会是想告诉我说,把我和维拉·洛佩兹两人,去类比谢尔盖·克罗列夫和维纳·冯·布朗吧?”
“不错!”何素点头并坦言承认,她直视着顾成的眼睛说道:“在谢尔盖·克罗列夫与维纳·冯·布朗之间,也许他们并不在乎苏联和美国的区别,他们是两个科学家的竞争。当一个人做到了1,另一个人就想要做到2,做到3,从而赢过对方。谢尔盖·克罗列夫让人上了太空,维纳·冯·布朗让人上了月球。”
顾成不置可否,这时何素主动移开视线,目光游离到别处:“眼下时局不管承认不承认,都得接受我国与北美在高科技领域已经打响了科技战,这场科技竞赛说波及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上个世纪的太空竞赛。上个世纪美国人和苏联人之间的竞赛多是在军事领域为主而展开的,而本世纪我们和美国人之间的竞赛是军民全领域。”
“与此同时又诞生了两大天才,或许这是上天对人类的偏爱,赐给人类的礼物,而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偏偏维拉·洛佩兹是美国人,你是华国人,而双方各自所在的国家又恰恰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大国。”说到这里,何素再次注视着顾成。
人多力量大固然没错,量变也可以引起质变,但在科学领域尤其是变革式的科学进步,纵观历史都是靠极少数天才俊杰来推动。
当人类的科学技术碰上瓶颈,卡在某一个阶段而停滞不前的时候,都是靠着横空出世的超级天才解决它,从而推动科学前进,引领时代科技的变革。
在科学领域不是个例,不严谨的说是常态,有太多的例子了,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普朗克到狄拉克,从相对论的建立再到量子力学的建立……等等等等。
一位又一位超级天才的诞生,往往都是伴随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