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要忠有忠 要义有义 (第2/3页)
向城县撑腰,估计裴家寨的人也不会赶尽杀绝。
当时姚世虎没说什么,似乎就是默认了。史谦当夜也就放了心,做好第二天出降的准备。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发现姚世虎竟然半夜里一声不响的跑了!
被俘时史谦心里这个恨啊,他当时就想,裴家寨的人如果不杀他,他就要主动反水,帮助裴家寨,姚启之叔侄就是他最大的敌人。
被俘后裴家寨的人果然没有难为史谦,还给他单独安排了一个房间。只是门口守卫森严。姚世虎被抓后,守门的士兵还将消息告诉了史谦。史谦听见,当时就要求见张寻。
张寻对这个人主动要见自己非常高兴,见面后对史谦非常恭敬。史谦作为败军降将受到如此礼遇,更坚定了他反水的决心,当时就问:“张将军可要去向城县讨回公道?”
张寻冷笑一声,说:“公道在我,不需要到向城县去讨。我去向城县,是要诛除首恶,为阵亡的将士报仇!”
“好!”史谦抚掌道:“但是,如果张将军只举一面‘复仇’的大旗,怕是只能说服手下,却不能让天下人心服。”
张寻以为史谦是来劝他不要打向城县的,说:“大丈夫行事,但求本心,焉问路人?”
“非也!君子行事,天道夷且简,人道险而难。行天道譬如乘风,行人道仿若涉水。特别是兵凶战危,特别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请张将军三思!”
古代读书人说话还真都是一套一套的!张寻对史县丞凌厉的口齿还挺佩服,而且从他的话里似乎还听出点别的意思,未必是要劝他休兵。
“那如何才能名正言顺的出兵?还请史县丞直言相告。”
史谦说:“举起唐廷的大旗,讨伐向城县令降贼之罪!”
“妙啊!”张寻这才想起,向城县此时已经宣布脱离唐廷,投奔了黄巢一方。如果自己打起唐军的旗号,打向城何止是名正言顺?简直是要忠有忠,要义有义,瞬间化身“正义之师”!跟之前“报私仇”的旗号相比,简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这大唐官僚体制内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就是不一样,果然懂政治!张寻对这个被俘的县丞开始刮目相看,许诺说:“史县丞如此忠君报国,真是大唐文官的楷模。事成之后,我一定保举先生做向城县令。”
这就相当于封官许愿了,史谦嘴上推脱,实则心里满意。别看县令与县丞只是正副手的区别,在唐朝文官体制中,从“正九品下”的下县县丞,到“从七品下”的下县县令,足足差了六个品级!即便一年升一级,也要熬上六年!
虽然已经过了春分,向城的傍晚还是很冷。守城的兵丁在城墙根避风处点起一堆篝火,围在一起取暖,互相聊些闲话,打发值夜的时间。
此时天还没有黑透,城门刚刚关闭。忽然耳朵伶俐的小厮听见远处传来戚戚嚓嚓的声音,似有大队人马接近。城门官不敢大意,赶紧登城瞭望,发现有远处确有一队人奔着县城而来,大概四五十人。这些人打着旗帜,经城门官努力辨认,发现旗上有一个大大的“姚”字。守军这才安心,互相说,定是姚指挥得胜归来了。
实际这队人领头的正是青龙都都头赵东阳。在他身旁的两人分别是队正裴继祖和向城县丞史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