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决战五陵原 四 疑兵之计 (第2/3页)
贪图半渡而击的优势,却放弃了高塬的地利。被突然出现的抛车打乱部署之后,高塬的地利又反倒成了己方绝境。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虽然这个世上没有后悔药,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张归厚决定凭着手中这最后两千多人,死守高塬!
然而,张归厚的反应似乎早就在对方意料之中。唐军的后手马上就使了出来。因为,抛车已经过河了!
唐骑屠杀弩兵的时候,一百架抛车陆续被推过了泾河。
张寻本人此时也到了南岸。他指着高塬上的齐军,对黑齿暖男说:“瞄着上面,随便打吧。好好享受,他们不会让你打多久了。”
黑齿暖男憨笑了一声。他知道张寻是什么意思。估算时间,此时上游的忠武军应该已经全部渡过泾河了。七里的距离,要不了多久,张归厚的身后,就会出现一支两万人的唐军!
下游,南岸。
黄浩终于要骂娘了。眼看着唐军的八座浮桥全都建好了,可愣是一个人都不登岸。他们在等什么?
“不管了!给我烧桥!”
黄浩一声令下,两千骑兵备好引火物,向滩头冲了过去。
就在这时,黄浩接到了张归厚兵败的消息。三万唐军据着高塬,正居高临下的向自己扑来。张归厚本人是死是活已经不知道了。
“鸣金吧。”黄浩终于认输了。“撤往阳陵,与赵璋汇合。”
经过半日厮杀,邓唐军付出了数百人的代价,忠武军和黄头军甚至未发一箭,五万唐军就全部渡过了泾河,登上了五陵原。
原来李鋋一开始接到的命令,就是只造桥,不渡河。他只负责吸引下游齐军的注意力。等上游和中游的唐军汇合之后,一齐逼向下游,这时才是黄头军渡河的时机。
……
黄巢接到黄浩的消息时,四万大军已经离开五陵原,到了渭河南岸。此时他还不确定是否中了唐军的诡计。因为就在前不久,他收到了孟楷发来的战报。高陵的党项人开始攻击东渭桥了。
唐军在泾阳和东渭桥两地同时发起攻击,与此同时,又有一支船队顺流而下,离开泾阳开往东渭桥。怎么看,主攻方向都像是在东渭桥。黄浩面临的更像是一只疑兵。
黄巢左右权衡,最终还是决定不改变计划,继续向东渭桥驰援。孟楷的两万人不可能抵挡住唐军的两面夹击。东渭桥一旦失守,唐军就能直接攻击长安。还是这边的军情更为紧急。
但黄巢也没对黄浩的报告置之不理,他给驻扎在阳陵的赵璋下了一道命令,让其速速向北移动,支援泾河边上的黄浩。
黄浩带着五千人,向东南方向撤退。行不多远,被身后一支骑兵赶上,原来是张归厚的一千多残军。
简要听了张归厚的汇报,黄浩断定,那支打法怪异的唐军,就是当初他在武功县遇到的对手。指挥官必定是邓州刺史张寻。黄浩气得咬牙切齿。此人作战诡计多端,善出奇谋,却从来不敢硬碰硬。
“他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