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五百怒儒 (第3/3页)
‘出将入相’的文武全才!去堂堂正正的站到武夫的对面,做他们的对手!而不是在朝堂之上,成为他们的牵线木偶!”
又是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朱朴也学着大家的样子,笨拙的拍起了手掌,还越拍越来劲。眼前这位年轻的节度使,实在是一个太过另类的存在了。身为武人,却如此直接的喊出要“消灭武夫”。身为节度使,却如此旗帜鲜明的反对藩镇。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谁又能相信呢?
张寻的话,算是说到儒生们的心坎儿里去了。
晚唐时候的读书人,只有三条路。要么考科举,要么投靠藩镇,要么避世隐居。其中第一条路很难走,第二条路与儒生的价值观相悖,所以有很多儒生会选择退隐山林,修道学佛。使唐代的佛道发展都到了一个高峰。
但是,儒学是积极入世之学,所以大多数读书人,特别是拥有一颗报国之心的热血青年,还是会选择科举之路。希望通过科举登上朝堂,努力改变大唐的命运。
这却是一条最为悲惨的路。能够考中的,只是极少数。诗人罗隐“十上不第”,只是众多晚唐儒生辛酸科举路的一个缩影。
更为可悲的是,从这些儒生的人生结局来看,科举落第,反而竟是一种幸运。
那些侥幸登第的儒生们,耗尽毕生心血,却是登上了一个名存实亡朝不保夕的朝堂,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些人要么被黄巢杀死,如宰相豆卢瑑;要么被宦官害死,如左拾遗孟昭图;要么被藩镇逼死,如宰相韦昭度、杜让能;要么成为藩镇的提线木偶,如宰相崔胤、柳璨;最后侥幸不死的,却逃不过白马驿之祸,全都被朱温生生投入了滚滚黄河水中……
张寻的话,给这个时代的儒生们开了一个大大的脑洞。原来儒生救国,不是非要在朝堂上指点江山不可!不是只有商鞅、晁错、王叔文等人走过的那一条路!原来儒生还可以拿起剑,面对面的去与武夫相抗衡!
张寻停顿了一会,等待堂下儒生们稍稍冷静下来,又继续说道:“可能有人会问,儒生拿起剑,和武夫又有什么不同?我来告诉你,有很大的不同!与那些卑劣、下流、无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武夫相比,我们儒生的剑下,有仁!有义!有忠!有信!我们有良知,有底线!我们有方向,有理想!我们杀,是为了止杀!我们战,是为了止战!自强吧!大唐的儒生们!奋斗吧!大唐的儒生们!请你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时,前排那个叫做姚伯真的少年忽然腾地站起,高举手臂,大声喊道:“儒生自强!扫平强藩!”
众人先是一愣,紧接着一齐喊道:“儒生自强!扫平强藩!儒生自强!扫平强藩!……”
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就连一向自诩谦谦君子,笃信“君子讷于言”的朱朴,也跟着大声疾呼起来。甚至声音已经盖过了他身边的卢光启。
在麒麟山书院的讲堂里,五百儒生群情激昂,代表着晚唐千万儒生,向为祸日久的藩镇发出了第一声怒吼。史称“五百怒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