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规划中的余州 (第2/3页)
专门负责督运商州运来的木料。
“对了,那个是司天台。是由咱们邓州的工匠承建的。据说,是李刺史手下的人。”
张寻点了点头,问道:“王徽还欠咱们多少料钱未结?”
卓文涓好像早就等着张寻问了,立即回复道:“十四万六千六百余贯。”
“大概什么时候能结清?”
“有一笔三万贯的款子,下个月就能结。剩下的,至少也要年底了。”
“王徽催料了吗?”
“催了三次了。我都按照侯爷的吩咐,说是由于商州没有足够的钱结给民夫,导致伐木的民夫逃散大半,所以供应不上。不过侯爷正在想办法解决。”
“恩。很好。”
张寻走过了承天门横街,在街角右转,又过了两个街口,终于到了被时人称为“官街”的第四横街。大唐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尚书省及其所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都坐落在这条街上。大明宫留守王徽也在这条街上开府办公。
张寻是微服离藩,来之前并未提前知会王徽。当他向门房递上了忠义军节度使、南阳侯张寻的名刺时,门房吓了一跳,一路小跑进去通报。不一会,一个身着紫袍,腰系金鱼袋,白发苍苍的老者一路急趋,从里面迎了出来。
“大明宫留守、京畿安抚制置修奉使王徽,拜见南阳侯!”
“王仆射快快请起。这可真是折煞我了,晚辈哪里禁得住老仆射一拜?”
王徽被张寻扶起,庄重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张寻能够明显的感觉到,王徽拜自己,只是出于礼节,其中没有半点趋炎附势的意味。
留守府的正堂,陈设简单得近乎简陋,除了必备的桌椅之外,就只有一幅字挂在北边墙上,算是装饰。字是楷书,写得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十个字,极为工整大方,像是出于名家之手。张寻好奇看了一眼落款,依稀辨认出了“会昌四年七月河东柳公权书”几个字。不禁暗自惊叹。
王徽见张寻竟然在欣赏那幅字,觉得稀奇,遂问道:“南阳侯也喜爱书法?”
“还好。只是这柳少师的字,有谁能不爱呢?当年穆宗只见了柳少师的笔迹一次,就直言‘思之久矣’,非要召见柳公,可见其墨宝的魅力。”
张寻短短几句话,让王徽刮目相看。他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凭借军功遽然爬升的年轻人,竟然不仅识得柳公权的字,还能出口成典,显然是个学识渊博之人。
王徽的态度,又和善了几分。对于张寻的来意,他在听见张寻名字的一瞬间,就有了一个大概的判断:一定是来要账的。他与忠义军只有木料贸易上的往来,张寻不可能因为别的原因登门。
对于这种上门讨债的债主,王徽既厌恶,又不敢得罪。他早想好了,只要张寻一提钱的事,他就哭穷。他也是真没有钱了。天子回舆的想法很迫切,给他用于修复长安的钱粮却很有限。要想如期完工,迎回天子,就只能拖欠藩镇的钱。他王徽也没有别的办法。
可是,张寻东拉西扯,就是不谈钱。
张寻竟然唾沫横飞,神采飞扬的跟王徽说他的麒麟山书院,说他的军器监,说他的新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