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给楚王的投名状 (第3/3页)
过雷满和周岳二人,却仍有欲言又止之意。张寻自然清楚其中原因。他只表示已经明白了二人的意思,然后就总结道:“方才听钟刺史说,从洪州出发,要向长安运一石粟,路上就得损耗两石。皆因路途遥远,运的还不够搬夫路上吃的。所以本王有一个建议,既然你们四镇的贡路都要经过我忠义军的辖境,那么从今往后,你们四镇运往长安的粮赋,都只运到江陵就可以了。江陵收到多少,本王就从别处往京师调运多少。保证如实如数。这样一来,就能为诸位省去很多时间、人力、物力。而你们只需要把省下的粮食,分一半给我作为转运的损耗就可以了,各位觉得如何?”
这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各位藩帅一算账,都知道这是好事,至少对于洪州来说,以前需要把三石粮食送往长安,而现在只需要把两石粮食运往江陵就可以了。这不仅省下不少粮食,押运的人员也能更快的往返,又省了一笔人工。众人都知道这是个好办法。唯独只有一条,就是张寻必须得能严守承诺才行。
这可让众人犯了难,同意吧?怕成了冤大头。不同意吧?又摆明了是质疑楚王的诚信。那就很有可能落下口实,招楚王怨恨了。一时间,谁都没有表态。气氛显得有些尴尬。
“呵呵呵。”张寻笑道:“这事你们不必马上答复我。本王给你们思考的时间。三天后,行还是不行,给我一个准话。”
略微停顿了一下,张寻又接着说道:“不过诸位心里也不必有什么压力,俗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不论行与不行,诸位既然参加这次会盟了,那就是本王的朋友。说句直白点儿的话,我虽是天子封的楚王,但毕竟不能身兼武昌、武安等军的节度,这楚地的州县,还得仰赖各位来治理守卫。所以我希望咱们能够上下一心,一同效忠朝廷,护佑这一方百姓的平安!”
张寻的一句“上下一心”,就已经给自己诸镇共主的角色定位了。不过他这话也说得清楚,意思就是,你们尽管当你们的节度使,只要你们听我的话,我也不会去动你们篓里的食儿!相反,我还会帮你们肃清敌人,巩固地位。
张寻的话音刚落,还是杜洪第一个反过味儿来,这往江陵输赋一事,其实就是递给楚王的投名状啊!忠义军的实力有多强,别人没有见识过,他却是清楚的很。他于是瞬间拿定主意,从今往后,自己就是楚王在鄂州的镇守使了!
“我武昌军,愿意将粮赋运往江陵。”
杜洪就像是第一枚倒下的骨牌。他这一表态,雷满也立即说道:“从今往后,朗州的粮也就往江陵运了!”
话音刚落,周岳也道:“武安军也愿往江陵运粮。”不过他又补充了一句:“如果楚王能保证洞庭水道的安全的话。”
这时就差代表了镇南军的袁州刺史钟匡时没有表态了,众人齐齐望向了这个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