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xuanyge.org
第368章 威胜军换帅 (第1/3页)
唐大顺二年,即西历891年秋,大唐帝国的东南和西南,同时发生了两件大事。
首先在西南,王建攻西川三年,终于取得大功,逼迫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开门投降,献出成都。王建没有立即诛杀陈敬瑄和田令孜,而是分别授以虚职,圈养了起来。同时不断上书朝廷,请求将此二人诛杀。但朝廷没有允许,只是以王建为西川节度使,检校司徒。算是官方认可了王建对西川的统治。
东南,孙儒放弃了已经被战火彻底毁掉的扬州城,驱赶江东百姓,尽起大军,号称五十万,进攻宣州杨行密。结果被背水一战的杨行密用计击败。孙儒死于乱军之中。他的部下刘建锋、马殷等人带领孙儒残部一路向西逃窜。淮南全境被杨行密平定。朝廷即以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
不管最终的胜利者是谁,总之两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平息了。唐帝国的百姓们终于都长出了一口气,以为这回太平日子终于就要来了。却不曾想,天不遂人愿,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这一次,祸起之处却是在唐帝国的腹心之地——关中。
大顺二年冬十月,威胜军节度使齐克俭忽然病逝。乾州众将即拥立齐克俭的侄儿,行军司马齐轩为威胜军留后,代行节度使的职权。
不过齐轩没有同意,他将威胜军节度使的印信暂时封存在节度府,并第一时间向邓州发了一封急报,请求楚王张寻定夺继任节度使的人选。在信中,他建议由余州刺史褚良继任。
倒不是齐轩高风亮节。而是他心里清楚,这威胜军从设立之初,就是楚王的势力范围。这几年来,虽然叔父是节度使,但藩镇中的重要事情,都会报由邓州决断。很多来不及等待邓州回复的急事,齐克俭则会与副使褚良商量。十次里面有八次,最后都会按照褚良的意见来办。所以齐轩知道,即便他想要坐这个位子,也坐不稳。与其如此,还不如摆出一个高姿态。至少还能为自己在楚王面前博得不少好感。
不过,乾州齐克俭麾下的一些老资格,却不这么想。他们自打齐克俭在神策军中时就追随左右,对于邓州方面的认同感比较淡薄,打心底里希望威胜军的基业能够在老齐家传下去。所以,对于齐轩的做法,他们感到十分难以接受。
几个领头的将官私下一商量,就决定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由朝廷来任命新任节度使。
说句实话,这些乾州军的做法其实才更符合大唐律令。藩帅的更迭,本来就应该是由朝廷来决断的事。
乾州军的上书到了长安,首先就落入了把持朝政的左神策中尉杨复恭的手里。杨复恭览信之后大喜过望,简直如获至宝。他决定先不把这件事禀告给天子。在他看来,李晔一定会再下诏征询楚王张寻的意见。那样对杨复恭来说,就无利可图了。他对朝廷隐瞒了消息,并第一时间召集了几个身居高位的干儿子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uany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