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翻云覆雨 (第2/3页)
一次用兵。就在三个月前,拓跋思恭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大举进攻保大军,一举夺下鄜、延等州,兼并了保大军。并以自己的弟弟拓跋思谏为保大军留后。
地盘一下子扩充了一倍,党项人必须得消化一段时间。所以拓跋思恭原本不想勤王。但是很快他就得道消息,说关中诸镇基本上全都出兵了。就连河中节度使李暮都不顾河东军的威胁,亲自领兵勤王。拓跋思恭才无奈奉召。他可不想因此被朝廷抓到什么把柄。
可到了长安,拓跋思恭又为难了。静难、河中、镇国等军好似商量好了似的,全都按兵不动。他也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打了。单独进兵吧,怕自己吃亏。继续观望吧,又怕被朝廷认为是楚王的党羽。拓跋思恭真是有种进退维谷之感。
所以面对朝廷的再三催促,拓跋思恭终于有些坐不住了。他跟副将,自己的弟弟拓跋思孝商量如何自处。拓跋思孝道:“诸军之中,还有泾原、昭信两军不与楚王一党。咱们可以分别给张钧和李茂贞去一封信,探听探听此二人的想法。”
拓跋思恭觉得弟弟说得有理,便立即派人跟泾原、昭信两军联系。
没过多久,张钧和李茂贞的回信竟然同日送到了定难军的营中。拓跋思恭首先拆开了泾原节度使张钧的回信。
张钧在信中说,泾原军势单力孤,诸军如果不齐进,他断断不敢单独进兵。而且他也不建议定难军单独行动。认为还是“谨慎行事”为好。
这个答复并不在拓跋思恭意料之外。张钧是个什么样的人,早在他们一起讨伐黄巢的时候,他就十分清楚了。这是个最会见风使舵,又最没有自己的主意的家伙。拓跋思恭轻蔑的撇了撇嘴,又拆开了李茂贞的回信。
他没想到,李茂贞竟然也无意进兵。不过李茂贞的理由显然要比张钧充分。他在信中说道,此时诸镇虽然齐聚长安,但是各自心怀鬼胎,意图难测,很难说到底哪只军队是真正忠于朝廷,是真正来跟叛军威胜军作战的。此时如果冒然进兵,很有可能会陷入险境。所以,李茂贞的建议是,等凤翔、兴元等军抵达之后,再议进兵之事不迟。
李茂贞显然是个聪明人。此时长安城周围都是楚王张寻的人,杨复恭的嫡系还没到,这个时候,作为中间派的李茂贞,显然不可能选边站队。他在等待双方亮出所有的底牌。
由于汉中距离长安遥远,此刻杨守亮的大军还在蜀道上艰难前行呢,至少还得四五天才能抵达关中。而凤翔军此刻正在围攻乾州,一时半刻看起来也难以奏凯。
拓跋思恭面前摆着两封信,左思右想,最终还是决定按兵不动。俗话说法不责众,既然大家都在犯着“延误战机”之罪,那他也没必要独自逞什么英雄。
拓跋思恭本以为自己只要随大流就行了,可以两边都不得罪。却没想到,有时候身处争端的漩涡之中,根本就难以独善其身。三月十五日,静难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