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节 人心 (第2/3页)
忠臣,但是对最后坚持明旗号的地区朱慈烺仍怀有无尽的同情,许平有时来拜访他一坐就是半天,这让朱慈烺有些担忧:“堂兄如此行事恐怕会被小人陷害。”
“没事,顺王知道我的身世,就算有人秘告我交通前朝皇族、图谋不轨,但顺王心里自然清楚是怎么回事。”黄乃明离开北方的时候,许平已经不再朝中,而路过凤阳时也没有来看他,虽然知道黄乃明有他的顾虑,不过许平心里终归还是遗憾,所幸搬到凤阳后,每次看到宋王一家,尤其是宋王的幼子时,许平就会发自内心的喜欢:“这是我的侄儿,是我的亲属,我可以看着他长大。”
“你看,还是对顺王坦诚相见好吧,不然我就没法总来串门了,还得提防顺王起疑心,”许平得意地对朱慈烺说道,在他面前许平斟酌着换了一些对李自成的称谓:“若是没说实话,恐怕我来凤阳顺王都不会答应。”
两人对南明的看法基本相同,许平没有朱慈烺那么浓重的故国情怀,相反对顺的感情则很深,所以更加地不看好南明,后者只是认为以弹丸之地难以和中国抗衡,而许平则强调说:“若是君臣上下一心,便是比齐公眼下的地盘再小些,也不是不能图存。但齐公所用非人,官府毫无危险,平日就自相攻伐,等强敌压境估计就该土崩瓦解了。”
朱慈烺也承认许平说得很有道理,他们二人没有什么南明境内的报纸看——这些报纸一般都要收钱,而且路途遥远凤阳又不是什么重要的都市所以找不到,这里就是顺廷的报纸都很少,有的也是全盘照抄朝廷的诏令。
所以两个人的消息来源完全是《辽东人民观察家》,这份报纸发行量不断增加,为了扩大影响、宣传辽王的忠诚和贤明,***和许多书籍老板都有协议,他免费向他们提供这份报纸,甚至贴钱给他们,以保证辽民观察家能够尽可能地广为流传。
这份报纸内容丰富,还会有对重大事件的评论文章,比一般干巴巴的朝廷邸报要好看的多,许平和朱慈烺长久以来总是对辽民观察家的评论进行探讨和再评论。而随着顺明的气氛日益紧张,最近辽民观察家一直在仔细分析南明的弱点。
许平刚才说的就是辽民观察家再三指出的一条,它称南明的官员、甚至包括一省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都在人民心目中毫无威信,现在南明百姓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官员都是蠢货。辽民观察家著名评论家马马灯写道:试问,一个官员都是酒囊饭袋,而且已经被心明眼亮的人民所察觉、说痛恨、所蔑视的区区四省,如何能和朝气蓬勃,万众一心的圣朝相敌?
辽民观察家还揭露说,以前卿院的南明大夫互相谩骂时,曾有不少人以投顺相威胁。看到这些报导后,许平就知道南明已经完了——如果把投敌挂在口上成为一种风气,而且还能不受到惩罚时,那只说明这个朝廷的人心已经彻底涣散。
最后许平还通过这份报纸看到了不少成就,比如辽东枪炮厂和火药厂都在百姓的志愿捐款下完成了,沈阳的百姓不但捐款,还自行组织起来,每天都到郊外的工地上免费劳动好几个时辰。辽民观察家骄傲地宣称,现在辽东不但可以有力地支援顺廷军事物资,而且更向四方蛮夷展现了大顺的顺天应人和军民一心。
许平认为辽民观察家说得不错,以前他就认为自己在河南干得不错了,可是在河南的时候百姓从未捐款给他修建兵工厂,更不会长期免费劳动,以前虽然有徭役一说,但辽民观察家早就说过,辽王为了响应顺主的号召,把这些榨取百姓的手段统统取消了。
“大顺的希望就寄托在辽东身上了,”许平对朱慈烺说过看起来最忠实于顺军理想的就是辽王吴三桂,而且身体力行比顺军的老人还要彻底:“真正让我担忧的不是有人***我,我于国无用之人,就是再被罚,顺王还能罚走些什么?不就是些俸禄么?”
现在许平担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