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第3/3页)
,噶礼仰仗着康熙的宠幸暗中支持大海商张元隆贩粮米下南洋,这事儿后来被张伯行给弹劾了出来,在朝堂上掀起了一轮不得了的满汉之争。只不过嘛,这辈子因为张伯行在山东拂了皇阿玛的颜面,原本该是晋升顺利的仕途被耽搁了,现在还是在河道上转悠呢,日后还能不能坐上上辈子的位子还是两说,只怕今生是没人跳出来弹劾噶礼了。
不过这是后事,胤禩此时还不担心,他眼下着眼所在,却是福建一省。当下他对郭世隆和张敬修道:“此事与二位无关我自然是知道的,二位无须担心。我这里倒有另外一件事,还要同二位大人商议……”
当下,胤禩便把他的打算同郭、张二人说了,二人听得瞠目结舌,好半天才回过神来,之后同时喜上眉梢,连连同胤禩说道:“此举大善!”
康熙三十七年冬十二月,继两广总督石琳上本弹劾钦差八贝勒越权行事、广东巡抚萧永藻上本弹劾总督石琳干涉民政、私{通}洋人之后,闽浙总督郭世隆和福建巡抚张敬修也纷纷上奏康熙,只是他们的本章,却不是弹劾,而是奏请。
郭世隆本章称八贝勒身先士卒亲率水师荡平海寇巢穴小南山与金蛟岛,斩杀两伙贼首,将两岛收复,为使两岛不至在水师撤军之后再度沦为海寇贼窝,郭世隆请求朝廷允许在两岛这把总镇守,以安岛上良民。
张敬修的本章也是涉及二岛,请求朝廷允许在岛上编户齐民,推行保甲制,设县丞、巡检以正民风。
这种把海寇贼窝改制成良民安居乐业之所的好事,算起来可是难得的德政和功绩,郭世隆和张敬修自然争相上本来表功,更是对把这份天大的功劳送到他们面前的八贝勒感激不已,虽然明知道八贝勒和万象居所有的那些战船是违制的所在,也权当没看见,虽然心知肚明桃源岛不妥当,也权当海上没这么个地方,在本章上只字未提,刻意给瞒下了。
亲眼见过王怡锦那一队战船实力的,除却福建这几位要员,就只有那个广东水师提督范鹏了,但是范鹏也是个聪明人,眼见着石琳要倒台,自然不会去攀那摇摇欲坠的,一心要攀上胤禩,自然是不会多话。奈何石琳聪明一世,却并不知道胤禩手里这一支不该有的力量,否则他那一本参奏,也不会不被康熙所重视了。而萧永藻更是不知道这件事,他一门心思的就是和石琳杠上了。
便这样,胤禩同王怡锦带着这一支水师以雷霆之势清扫了整个福建、广东沿海的洋人和海寇势力,胡天林和蒋家兄弟知晓了胤禩的身份,自然也都没二话的便愿意改投桃源岛名下,摇身一变从海寇变作了小南山和金蛟岛的良民,被一心要报效胤禩的郭世隆委任成了两岛的额外外委,这种额外外委不过是从九品的小官,总督便有权力提拔麾下委任,知晓在兵部那边录上便是,根本没人会关注,自然也没有在朝中引起什么注意。
台{湾}县令和驻守的钟千总也是对胤禩唯命是从,打这儿之后,胤禩和王怡锦便牢牢掌握了整个南海的势力自然不在话下。王怡锦趁机以桃源商会的名义在两个岛上都设立了商会分会,组织“从良”的海寇们种植烟叶和粮米,又收罗了一批水战经验丰富的人手纳入桃源岛的水师预备队,进行统一的训练。
蒋家兄弟和胡天林虽然隐隐约约觉得这件事有些不妥,但是他们自打投效了桃源岛后,便不必再做朝不保夕的海寇,摇身一变做了小官,还得了桃源岛给出的新式船只,更入了桃源商会的股,每年只岛上烟草生意的红利就分得腰包鼓鼓,比当年做海寇的时候不知安稳富足了多少,便也都把那丝疑虑给压在了心里,一门心思的跟着桃源岛做事,半点儿二心也生不出了。
而福建省内的姚家商行也在总督和巡抚两位大员的力挺之下,成立了桃源商会,诚邀在福建做生意的商行入会,借机整顿福建一省的商业势力。因有抚、督二人鼎力支持,福建的船帮、船厂、窑厂等本地的商家纷纷入会,与之相对的,往来福建贩售粮米、布匹、茶酒等物品的商家却是处于观望状态。
王怡锦也没想一口吃个胖子,对那些态度暧昧的外地客商并不强求,而是着力将桃源岛本岛不惹眼的纺织厂在福州开设分厂。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单说胤禩同王怡锦这一趟出海大获全胜,当下辞别郭世隆、吴英等人回返桃源岛。而经此一役,跟随胤禩南下的邬思道越发心中大定,觉得八爷处事果决,手里的实力又不俗,大事可期。而何焯、戴铎同开音布驰等人也叫这些事情给震慑了一番,彼此心里面更是思绪万千。
而岛上自然是喜气洋洋,胤禩同王怡锦回府时,府上也置办了庆功宴,不单招待了胤禩,还将姚鸿达、胡越英等人也都请了过来。众人在桃源岛继续力量这么多年,如今不负众望,不但将海上势力全部收拢化为己用,于福建省内也扎下根基,可以算是大获全胜,甚至还创造了零伤亡,如何不让人可喜可贺?
而姚鸿达、王家上上下下诸人,经过此事也看得清清楚楚,他们能够如此轻松的取得这些个成果,可是同八贝勒分不开干系。如果此番不是八贝勒顶着钦差和皇子的身份,他们哪里能轻轻松松的得到这些个好处和那些官员的鼎力支持?说不得只能揭竿而起了。
这些年大家伙儿也都想明白了,什么皇室后人亮出身份天下英雄群起响应那是在做梦,他们再不乐意,也要承认,如今这满人,已经彻底坐稳了他们汉家的大好河山,想要重拾河山,又谈何容易?还是小王爷看得明白想得通透,冒然揭竿而起是条死路,只有积蓄力量、一口一口不着痕迹的蚕食这个“太平盛世”才是最稳妥不过的办法,小王爷仁德,既目光长远以大局为重,又体恤麾下儿郎的身家性命,得此明主,他们还有什么课挑剔的?
若说小王爷胆气不够?随便拎出来一个人都敢一口吐沫喷到说这话的人的脸上去。他们小王爷敢在那满清皇帝的京城脚下开偌大一个万象居来一个名利双收,谁不挑大拇指称赞一番呢,若这还是没胆气,那他们还真不知道什么叫做有胆气了。
姚鸿达喝得有些微醺,抬眼看向了正和王怡锦坐在一处,言笑晏晏举止亲昵的胤禩,心里头想法千千万万,最终归于了一处,把心中对于胤禩这个八贝勒的最后一点成见都给抛开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