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胸中丘壑 (第2/3页)
其枭示。至于厄鲁特士兵与随侍人员,免死,充入蒙古旗下为奴。
胤礽听过不作任何表态,只是吩咐富尔祜伦亲自去一趟拘禁赫钦的牢房,把结果告知赫钦,然后暗中叮嘱看守的官员密切观察赫钦的一举一动。
“太子哥哥,赫钦手上沾满我八旗将士的鲜血,待皇上的批示下来,赫钦必是人头落地。活不了几日的人,您还关注他做什么?”
“好奇。”胤礽回答得轻飘飘无所知,随即走到书案后坐下。
有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议,赫钦的死活最终还是需要皇帝的首肯。胤礽铺开纸笔,把赫钦到京后的大致情形书写,信与决议将一并送到西北。
富尔祜伦走出毓庆宫时,拍拍脑门,嘀咕着:“哪来那么大的好奇心,怪哉。”
两天后,富尔祜伦急匆匆奔向毓庆宫。才见上胤礽,富尔祜伦就一面行着礼,嘴上一面忙不迭禀报。
“太子哥哥,赫钦自尽了。”
彼时,胤礽正与庆徽聊在兴头上。庆徽根据此次出征的亲身体验,洋洋洒洒写就一纸呈文,就火器的改良、兵种的训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胤礽早已意识到,噶尔丹战败,不是因为他的军队战斗力不强,也并非他缺谋短智,而是蒙古人择水草而居、四处流动的习性,使他们得不到源源不断的供给。军需无法得到保障,厄鲁特兵们自然无法施展能力。
大清的胜利,很大程度上,胜在供需稳定。但若是对方也有充足的供应,清军必定会吃尽苦头。
皇帝三次御驾亲征,前两次皆浩浩荡荡十万将士奔赴塞外,第三次也是京畿、跨省调动几万兵马追击。反观噶尔丹,从最初的几万军马锐减到现在的几百人,竟能拖动大清如此人数众多的兵力。
八旗军的战斗素质疲软,武器装备参差不齐,不同旗营的军队轻视协作战斗,一味争抢功劳,盲目出击。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亟待重视与改进。
胤礽心里早已规划蓝图,就等着父皇结束这场耗时耗力的征战,父子俩能坐下来谈谈国库的开源节流,军队的强化整顿,百姓的休养生息。
比起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规划,赫钦的自尽对于胤礽来说,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
“死了吗?”胤礽眼皮都没抬一下,目光仍然快速穿梭在庆徽的字里行间。
富尔祜伦顿时觉得自己自讨没趣,嘴角一抽,往下首的椅子上一坐,招呼程圆过来。
“程公公,听说今年新采的狮峰龙井送来了,给本王沏一盏尝尝。”
这位新上任的议政王还真没把自己当外人。往年都是康亲王亲自上呈决议,今年起,康亲王身体大不如前,便把富尔祜伦推出来,成了毓庆宫的老常客,三天两头过来汇报议政结果。
其实,论资历,好几位王亲排在富尔祜伦前面。可自打富尔祜伦赶往太子身上抡刑杖后,谁也不跟他抢这份功劳了。就算不服气康亲王破格提拔富尔祜伦,大家最后也都选择默认,再者说,皇帝不也是没提出反对吗?
程圆没敢立刻吱应富尔祜伦,太子才是自己的正经主子,哪儿能让纯亲王这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