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玄幻阁手机版

wap.xuanyge.org

关灯
护眼
字体:
相思令 坑深195米,相思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xuanyge.org
    坑深195米,相思令 (第1/3页)

    三个月后,时令已入三伏。

    高温、大旱、天上像挂了一个大火球。

    太阳*裸地炙烤着大地,煎熬得人们汗流浃背。

    南荣景昌元年的这个夏天,整个天下,一片怨声载道。但远在金州的兴隆山上,却无半分暑气,空气清新,树叶饱满,凉爽得如同初春。在一片绿意连绵的大地上,如同镶嵌了一块绿色的翡翠,嫩嫩的、绿绿的、踏足山林间,山风徐来,鸟声悦耳,看溪流蜿蜒,看百鸟朝林,仿佛置身于人间天堂。

    所谓世外桃源,也不外如是了。

    兴隆山镇,自给自足,朝廷不管,特权满满。

    显然,这里成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界。

    从火辣辣的六月开始,逃荒的人,便成群结队的涌进兴隆山。

    于是,墨九的队伍……越发壮大了,引起金州的地方官吏心生警觉,私心里害怕不已,多次偷偷上谏,雪片似的奏疏直飞京城临安,要求朝廷控制兴隆山,调查墨九,最好能像萧氏一样得到处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有了地盘,有了人力,有了武器,有了规模庞大的商业支撑……那必然是国家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然而,金州的奏疏一道一道往上呈,却全都如同石沉大海。

    朝堂上,没有半点波浪,仅有的小涟漪,也被景昌帝力压了下去。

    兴隆山,还是那个欣欣向荣的兴隆山。

    只不过,墨九,似乎不再是以前的墨九了。

    从她返回金州伊始,就像变了一个人。不仅丝毫不在意萧氏一案处斩的五百多人沉冤未得雪,还大肆为南荣朝廷,为景昌皇帝歌功颂德。

    个中猫腻旁人知晓不多,对她的德行,说什么的都有。

    褒的人说她识时务,能屈能伸,是一个女中豪杰,将来必成大事;贬的人无非说她“变节”,以前倚仗萧家和萧六郎时耀武扬威,得了不少好处,还不知感恩,萧六郎刚刚过世,她就转投宋熹的怀抱,倚靠权贵,骨子里就流着下贱的血。

    也有人说,萧家亡了,萧大郎就算侥幸得以逃命,身份也再配不起墨九,聪明的女人当然得另投明主,难道一辈子守活寡吗?再说了,墨九与景昌帝宋熹原就有一腿,这眉来眼去那么久,如今名正言顺的苟且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根本不值一提。

    外间众说纷纭的时候,墨九忙得根本没时间理会。

    她没日没夜的带着墨家弟子广开商路,研制武器,农耕用具和轻工业所需。

    人只要卯足了劲儿,就没有不成事的。

    以前抱着玩心的她,在励精图治之后,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惊人成绩。不仅火器为当世罕见,便是那些农耕用具和可用于工具的机器,都是人们想都不敢想的。

    一时间,对墨九的看法,被分成了两派,褒贬间的差距,可谓十万八千里。

    有人当她是神,有人骂她是畜生,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墨九却浑然不管旁人的说法,为了向朝廷示好,她特地托人给临安送过三次新研制的武器。

    这样亲近朝廷的举动,不仅外面的人不懂墨九,连兴隆山的一些人也开始不懂了。

    但是,在当今整个天下都饥渴不饱的时候,兴隆山的人还能轻松度日,他们又有谁会对她说三道四?

    兴隆山,确实是一个悠闲的世界。

    吃过晌午,山林微风送爽,山上鸟儿啾啾,舒服得催人瞌睡。

    墨九独居的一幢山前小楼外面,除了值守的几个墨家弟子,大多都午睡去了。静谧的空气中,几棵高大梧桐的树叶间,漏出稀疏的几缕光线,偷偷洒入屋内窗前的书案,把一个正在看书的影子拉得老长……

    静,太静了。

    玫儿手托腮,支着头扒窗边看了几次。

    里屋看书的女子一动不动,许久方才听得她翻动一页。

    “唉!”

    玫儿叹口气,拉一张条凳,坐在门口仰望梧桐上“啾啾”细语的小鸟谈情说爱。

    这时,台阶下的小径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

    来人衣袂飘飘,面容俊朗,步伐沉稳,走路都生着风,颇有几分大侠隐士的气度。

    玫儿眼角一弯,咧着嘴角笑着迎了上去,压着嗓子小声问:“左执事,您怎么来了?”

    一般这个点儿,大家伙儿都在午睡,墨妄是不会过来打扰墨九的。

    看小丫头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满是好奇,墨妄微微一笑,抬头看一眼墨九半闭的窗户,不答反问。

    “大热天的,玫儿姑娘怎生坐在外头?钜子人不在?”

    玫儿一听,登时撅起了小嘴巴,腮帮子气得鼓鼓的,一脸委屈地嘟囔道:“我家姑娘吃过晌午就把我赶出来了,说她要一个人静静,愣是不许我进去,就连给她续水都不可以……一本书从早上看到晌午,还在看,我寻思她不大对劲儿,先头去瞅了好几次,没见到她有啥动静。玫儿不敢进去惊扰姑娘,所以自个儿坐在这里数鸟儿呢。”

    她说得可怜巴巴,却惹得墨妄轻笑不已。

    点点头,他从她身边错过,“我进去看看。”

    墨九这个人性子古怪,兴隆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只不过,以前的墨九,虽然怪是怪了点儿,但大多时候眉开眼笑,还算一个好相处的人。可自打萧家一案之后,她与墨妄匆匆从临安潜回金州,带领整个墨家开始给景昌皇帝立牌坊起,她原本就不多的好脾气基本上都收敛了,性子变得愈发古怪难测,一阵风一阵雨,炸药似的,说爆就爆,没个定准儿。

    当然,她偶尔也会开怀大笑,但笑里总有一种阴恻恻的味儿。

    她对墨家和八卦墓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没有人敢说她不努力,不热爱生活,可也不知为什么,很多人被她眼风一扫,总会无端端觉得骨头缝儿生凉,生怕她下一秒就叫人生不如死……

    所以,墨九把玫儿关在外面,根本就不算反常。

    甚至可以说……太正常了。

    “咚——咚——咚——”

    两短一长,墨妄独特的敲门声,很有辨识度。

    可屋子里静悄悄的,窗前独坐的人就像没有听见似的。

    墨妄幽声一叹,不言不语地负手而立,静静地等待。

    还是他了解墨九,也只有他对墨九还有点儿办法。

    毕竟她心底还是一个善良的姑娘,又怎会忍心墨妄一直在门外“罚站”?

    从书上抬头,墨九瞥向那扇门,眉心略有郁气,却没有发火。

    “不都说过了,我有要事,谁也不见!”

    她的声音,听上去没有太多的情绪,平稳得如同普通的寒暄。

    可墨妄心里却是一紧。他知道,没有情绪,就是她极差的情绪。

    怀念了一下过去那个喜怒形于色的墨九,他心里再次一叹,耐心地站着,又一次轻轻叩门儿。

    “我也有要事,必须马上见钜子,还望见谅。”

    要事?这两个字似是震荡了墨九神经,她微微眯眸睨向推门而入的墨妄。

    两个人你看我,我看你,许久没有动静。

    墨妄知道她在期待什么,却不敢让她失望,只好不出声。

    微风从窗户吹入,翻动着书页,空气里,似乎有一种树叶和阳光的味道,又好像带了一种墨妄身上的男子香味儿……

    沉吟一会,看墨妄为难的样子,墨九弯了弯唇,笑容慢慢绽放在脸上,视线也柔和起来。

    “你是左执事,有事儿直接进来就是,何必敲两次门?这不是诚心膈应我么?赶紧过来,坐!”

    墨妄晓得她的性子,也不多言,挂着一脸笑容进去,撩袍坐在她对面,戏谑一笑。

    “墨家钜子规矩大,我哪儿敢乱闯?未必是身子痒痒,想挨家法处置了么?”

    这玩笑开得一点都不好笑。墨九唇角抽搐一下,不由搓了搓腮帮,似笑非笑地问他,“你是想说我执掌墨家太严格,想要代表广大群众抗议我的暴政?”

    “不敢不敢!”墨妄笑着自个儿从桌上倒了一杯茶,慢悠悠端在手上浅酌慢饮,“我来是有件急事儿。”

    看着他的表情,墨九眼睛浮上一抹失望,但还是难得耐心地问:“何事?”

    墨妄叹口气,“曹元今儿统计出来,这两个多月逃荒来兴隆山镇的百姓有三千五百六十一人,其中老人和小孩儿占了一大半……今儿又有从建州等地来的难民一百多人,其中有六十多个都是老人和孩子,长此以往,恐怕……唉!”

    老人和小孩儿,意味着没有劳动力……

    他们为兴隆山带来的,只有拖累,没有利益。

    墨九微锁眉头,没有回应。

    墨妄观察着她的表情,又道:“曹元的意思是我们要不要立一个规则,禁止外乡人再在兴隆山镇长居……要不然,长此下去,人满为患,咱们着实负担不起这么多人的生计。”

    人一多,问题就都来了。要吃、要喝、要住……

    吃多吃少,吃好吃坏都不论,总得能果腹,活下去吧?

    从长远来考虑,朝廷都管不了的灾民安置问题,墨家确实不能接下这个茬儿。不仅容易让朝廷难消戒心,还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直到他们再也养不起,把墨家的经济体完全拖垮……

    这些墨九显然也想到了。

    她眉梢微拧,轻轻把玩着书案上的书,许久没有说话,直到墨妄往她的茶杯里续水,她才像是惊醒过来了一般,微眯眼低头闻着茶水的味儿,摇了摇头。

    “人家奔向墨家,是信得过墨家,我们不可拒绝。拒绝人的投靠,也许就是断了人的生路,这与老祖宗的理念是相背的……”

    “可是小九……”

    “放心,我不是烂好人。”墨九睁眼,抬头,直视着他,“兴隆山下那一片荒山不是刚开垦出来了?不是正差工人吗?老人做不了重活,养养鸡鸭,做点儿纺织的轻巧活路,还是可以的。至于小孩儿嘛……”

    顿了一下,她似乎有点头痛,搓揉着太阳穴,“得多请几个先生,扩充学堂了。”

    “小九……”墨妄对她的决策,不无担忧,“我们不是朝廷,我们没有责任,也无法养活天下人……”

    “养不活天下人,还能养不活几千人吗?”

    晓得她的固执,墨妄无奈地笑了,“可养活这么多人,得要钱……咱拿什么填这个无底洞?”

    “钱么,好说。”墨九端起茶盏来,也不喝,考虑一下,象征性轻抚几下又放在桌案上,不冷不热地道:“咱们做的是善事儿,是解决民生的大好事,是在为朝廷排忧解难。景昌皇帝英明慈德,不可能不体恤民情的。回头你替我修书一封,带给知州大人,托他转呈朝廷,要求给兴隆山拨银子,周济灾民……”

    没有想到她会想到找宋熹,墨妄微微诧异。

    “你……真要找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uanyge.org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