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扶贫(下) (第2/3页)
你敞开。”
“卿卿!”耿志远已经做出过对不起苏卿的事,所以心里愧疚的很。让苏卿这么一说,他更是惭愧得无地自容,紧紧搂住女友感动的无以复加。
2002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在他们俩的紧紧相拥中悄然度过,迎来了2003年的第一个凌晨。
过了元旦,一月底便是除夕,技术质量部的工作又不是很忙,耿志远便抽出时间分析研究,寻找着适合甸子村脱贫的投资项目。
一番研究之后,他认为可以利用甸子村靠近梁城化工园区的位置优势,新上一条化肥编织袋生产线。
化工园区内,仅梁城化肥厂一家便具有30万吨尿素、60万吨复合肥的生产能力,若以50公斤复合肥内覆膜编织袋计算,60万吨复合肥每年至少需要1200万条,更不用说园区内还有其他化工企业同样需要编织袋包装产品。
而且需求塑料编织袋的不仅仅是化肥行业,食品、建材等行业也需要大量的编织袋作为包装。所以塑料编织袋的销售市场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塑料编织袋厂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前期拉丝、编织、覆膜工序自动化程度较高,后续的冷切、套袋、缝底、封口、复合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可以解决甸子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耿志远根据以往项目估算了一下,新上一条年产600万条化肥编织袋生产线,厂房设备大概需要投资300万元左右,投资回收期约为3-4年。
初步方案有了之后,耿志远又仔细编写了一个投资计划书,把所有能考虑到的因素全部写了进去。
陆怡看完计划书后佩服的五体投地:“志远,你真厉害,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夸你了。”
“专业人干专业事,没什么值得吹嘘的。”耿志远道:“你仔细想一下,这种项目建在你们村,行还是不行?”
陆怡琢磨了一会儿道:“行是行,但是必须得到陆文公和张树仁的支持。”
“张树仁是谁?”
“陆文公是村支书,张树仁是村主任。”陆怡解释道:“我们村陆家和张家是大姓,两家向来不大对付。想得到张树仁的支持,怕是很难。”
耿志远笑道:“在利益面前,什么都是虚的。我就不信张树仁会放着眼前的钱不挣。”
“你是想让张树仁入股?”陆怡猜测道。
“不!”耿志远摆手道:“不只是张树仁,要让全村百姓都入股,企业挣了钱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好处。”
“那会很麻烦的,村民会跟企业闹矛盾。”陆怡担心道。
耿志远道:“我是这样想的,企业是两方投资,一方是你,当然也代表我,另一方是村集体。村民投的钱交给村集体,分红也由村集体负责,不跟企业产生直接关系,省得牵扯到一些麻烦。”
“还是得先把陆文公和张树仁拿下,否则只要他们俩有一个动了歪心眼,咱们这企业即便建起来也会垮。”陆怡依旧不放心道。
耿志远淡然道:“干什么事情都会有风险,你从小长在村里,又是陆家的人,我相信不管遇到什么事你都有办法解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