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一封什么样的信 (第2/3页)
在信里提醒付甜甜要跟同事搞好关系,吃点亏没关系,一个人在城市打拼,还指着同事领导帮衬呢,犟脾气会得罪人,有委屈跟家里讲。
这是父母第一次给她写信,第一次说这样的话,第一次寄东西来,假如说跟在火车站偶遇王青青不存在关系,付甜甜绝不相信。
小县城里的妇女多朴实,想到的是用土特产来“讨好”人,以为让那些人获得点“利益”,他们就会“看得起”她的女儿一点。
付甜甜哽咽着很快把信的内容看完了,大部分内容没有实质性要紧的,也没有逻辑性可言,倒像是母亲说一句,茜茜写一句,唠唠家常。她都能想象出当时的场景:茜茜在早点铺里吃早饭,在豆浆、包子旁边放着笔和纸,母亲边忙活边跟茜茜说话,有客人来了中断一下,客人走了,想起来一句,就写一句。
而在信的最后,母亲却用很长的语言说了一件事:县城里的连锁早餐店越来越多,都是统一配送的现成的,在外卖平台上凌晨四点开始就能全城配送。
他们开始不想进外卖平台,因为要抽成,但是不进平台不行,现在的年轻人,哪怕是生了孩子的小夫妻都喜欢点外卖,下雨下雪的多方便,这是将来的趋势,做生意的要顺应时代。
可进了平台才发现一抽成就赚不到钱了,其他跟他们一样的个体小店都提高了价格,她爸爸死活不愿意提价,说良心上过不去。早餐店开了这么多年,好多顾客早就是天天来的老熟人了,猪肉那么贵的时候,肉包子还卖七毛钱一个,一分钱赚不到,还搭上人工费,但她爸爸说做人要有原则,不能见利忘义,他们能把猪肉价格熬下去,还有什么熬不过去。
现在他们退出平台了,生意越来越不好做,连锁店的品种多,做得还好看,网上流行什么,工厂就做什么,他们靠老手艺的,紧追快跑的也赶不上潮流。店里基本上见不到年轻人了,一些年纪大的也不大来了,他们跟儿女住在一块,估计也是吃外卖了。
最后母亲说了一句话:孩子,对不起,爸妈年纪大了。
然后这封信就突兀地结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