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玄幻阁手机版

wap.xuanyge.org

关灯
护眼
字体:
春闱意气发 第三百一十九章 以爱国之名,慷他人之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九章 以爱国之名,慷他人之慨? (第3/3页)

这个时代官僚体系的一员。

    他为人端方,忠心于大魏。

    理所当然的会为大魏朝廷着想。

    自然不会像冯一博那样,真的将家国民族分的那么清楚。

    他的思想里,都是宗法社会的根基。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也就是所谓的“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这样的格局不能说不对,只能说是时代的限制。

    所以他其实担心的,根本不是庞大利益的归属。

    而是这个徒弟为了东海郡,会和朝中各方势力叫板到什么程度。

    先前听他说,东海郡可能会独立。

    李守中对此很是纠结。

    他既怕徒弟硬来,以后在朝堂再无立足之地。

    又不想东海郡被逼反,从此脱离大魏。

    这样的纠结,也是他两次强调“态度”的原因。

    其实,冯一博的杀伐之气确实很重。

    但却与利益划分无关。

    可若冯一博的态度重了,最后可能就不好收拾了。

    朝中无数势力都关注着此事的进展。

    可以说,除了新贵那边。

    所有人都期待着,能分润这旁大的利益。

    只要能全都归国库,最后受益的就是他们!

    可冯一博此时,却似乎并不担心。

    听到李守中的叮嘱,他还笑了笑,才道:

    “恩师放心,我心里已经有数了。”

    李守中盯着他良久,最后还是忍不住道: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什么意思?

    冯一博一听,不由微微皱眉。

    这是警告我别不知天高地厚?

    好在李守中又继续道:

    “凡事亲历是好的,但不能为了丈量山高地厚,纵身一跃。”

    这话连起来,乍一听。

    像是告诉他,遇到凡事不要着急。

    不知道山多高,就去登山。

    不知道地多厚,就去临渊。

    但不要急于一时,纵身跳下去丈量。

    可实际上,却又是在说。

    不知天高地厚不可怕。

    但为了丈量天高地厚,把自己搭进去就没必要了。

    不管是哪一种意思,都是恩师的教诲。

    冯一博闻言,就笑对道:

    “做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方不负夫子教导。”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出自《论语》,说的是一个守门之人对孔子的评价。

    李守中一听,就知道他心意如铁。

    当他叹息着摆了摆手,不再多言。

    有时候,有些事。

    亲如师徒也只能点到为止。

    师徒俩最后的话,听着像是在打机锋。

    实则就是不想让对方下不来台。

    李守中是良师,自然知道这个道理。

    该说的信息都已经说了,该劝的也都已经劝了。

    再说下去,对师徒俩都不好。

    冯一博也是好徒弟,自然也明白恩师苦心。

    两人都已经表明了心意,他就起身告辞。

    这边的秘谈结束,冯一博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以他的聪明,自然听出了李守中的弦外之音。

    他也明白,后日朝堂之中。

    必然要面对群情鼎沸。

    情势不容乐观,还在他的预料之中。

    但纸币超发的事,与议和条款的事联系起来。

    还是让他稍稍有些措手不及。

    这两件事一旦联系起来,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

    皇帝和内阁也大概率会偏向于吃掉所有利益。

    内阁是新党为主,显然是想吃干抹净。

    不然恩师不会对他说那么多。

    就是不知道,东海郡在景顺帝心里的份量。

    若是他将东海郡,还有这次议和吞下的胖子岛。

    这些海外飞地当做他开疆拓土,可以名垂青史的大功。

    那冯一博觉得,这事还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最后应该很容易达成一致。

    可若景顺帝宁愿放弃海外,也要先吃下倭国的全部赔款。

    那这事解决起来就会很麻烦。

    不过,他也只是有些担忧。

    但不管景顺帝怎么想,冯一博也不会坐以待毙。

    管他是纸币超发,还是单纯觊觎利益。

    只要是想从自己嘴里夺食儿,就要看看他的牙口好不好了!

    一边走,心中还在盘算着这些糟心事。

    不知不觉间,冯一博就到了尤二姐儿院里。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