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曲刃直刃,军刀改制 (第2/3页)
勤王之举,改天换日之实。
到了那时真相还重要吗?
所谓的真相无非是一锦上添花的东西罢了。
其最大的用途,或许便是用来堵住天下众生的悠悠之口。
......
......
一夜无话。
次日卯时,东方天空刚刚破晓之际。
经历一夜鏖战后仍精神抖擞的许奕自长春殿寝殿再度行至承运殿。
「六爷。」
方一行至承运殿正门,早已等候多时的杨先安便缓缓上前行礼道。
许奕微微点头,随即示意杨先安与其一同进入偏殿书房。
承运殿偏殿书房内。
许奕缓缓行至书案前。
自书案一侧取出一紫檀木名刺。
转身将其郑重地交予杨先安。
随即吩咐道:「先安,亲自去郡衙一趟。」
「待见到孙郡守后,请其在未时前调集出近三十年来朝廷对匈奴用兵的所有卷宗。」
杨先安闻言郑重点头
后,随即接过紫檀木名刺快速远去。
待杨先安的身影彻底消失于偏殿书房后。
许奕缓缓行至偏殿书房一角。
背负着双手静静地凝视着立身于书房一角的古老马槊。
无人知其此刻所思所想,更无人知其此刻心中盘算。
不知过了多久。
许奕缓缓转身行至书案前,于药玉砚台内缓缓倒入清水。
随即提起一支墨锭缓缓研磨。
与此同时,其脑海中不断地浮现着昨日与朱宗年的一番交谈。
片刻后。
许奕取出一张洁白的宣纸缓缓铺于书案之上。
随即入座、提笔。
于洁白的宣纸上缓缓绘画出两件栩栩如生的军刀。
位于宣纸左侧的乃是匈奴佩刀。
位于宣纸右侧的则是大周佩刀。
因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之区别。
故而两种佩刀分别走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
简而言之,现如今匈奴所使用的佩刀大多为曲刃刀。
而大周士卒所使用的大多为直刃刀。
事实上,一开始的时候,匈奴人所使用的佩刀同样为直刃刀。
且其直刃刀技术学自于中原。
但因匈奴为游牧民族,骑兵为其主要战力。
在劫掠了中原诸多铁匠与铁矿后。
匈奴人的佩刀渐渐地从直刃刀演变为了更加适合马上作战的曲刃刀。
有一点许奕不得不承认,那便是马战时曲刃刀在一定程度上着实比直刃刀更为省力、好使。
且,随着两百余年的时间里。
匈奴不断地吞并中原之外的小国,融合草原之上的其他游牧民族。
匈奴佩刀的样式也在这一融合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变化。
直至最终,形成了许奕绘于宣纸左侧的这种上宽下尖,刀身微微弯曲的样式。
许奕凝视着宣纸左侧所绘匈奴弯刀。
提笔缓缓于刀身之下写下了前兵马大将军赵青曾点评匈奴弯刀的一句话。
「有环刀,效回回状,轻便而犀利,靶小而褊,故运掉也易。」
此言中的「效回回状」并非单指大食国,而是指西域所有同一种信奉的民族。
自赵青的角度来看,匈奴弯刀轻便而犀利,使用起来无需耗费太大的体力。
因其刀柄过短过细,故而一只手即可持握。
且佩于腰间之时,不易触碰到左臂,故而十分适合骑马使用。
因匈奴弯刀过于轻便。
故而其主要的作战方式「拖刀式」。
即借助战马的冲击力,在战马高速移动时,右手握住弯刀刀柄,右臂展开。
使弯刀随着战马一同高速前进。
在接触敌人的一瞬间,靠着战马的冲击力。
让刀锋直接割破敌人的身躯亦或者头颅。
在许奕看来,这种刀法至少有着两大好处。
其一,令骑兵无需费力去劈砍,从而达到节省骑兵体力的目的。
其二,因刀身弯曲,故而刀锋割开敌人的身体后,自然而然地便会划开,从而避免了因冲击力过强,进而导致丢刀的致命危险。
尤其是马上作战时,骑兵在丢失了长柄武器后,战刀便成为了骑兵杀敌的首选。
然,凡事皆有利有弊。
匈奴弯刀虽较之直刃刀更为轻便。
但在冷兵器战场上,兵器的重量对于杀伤力有着决定性影响。
匈奴骑兵
一旦冲锋过后,被敌军拖入鏖战中。
那么其手中的弯刀则无异于成了一种摆设。
试问,在丢失了战马的高速冲击后。
究竟是轻便而犀利的匈奴弯刀对敌人造成的伤害大。
还是那势大力沉,可劈可刺的大周直刃刀对敌人造成的伤害更大?
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
而这,恰恰是大周一直坚持发展直刃刀的根本原因之一。
至于另一个原因,说起来则十分无奈。
那便是大周真正的骑兵军伍,不足匈奴的两成。
若是守城鏖战,甚至会出现骑兵走下马背登上城头作战的画面。
也正因此,除非是大周当权者得了失心疯,否则绝不会避长扬短地去大力发展弯刀。
当然,不大力发展并不代表大周军伍不使用匈奴弯刀。
可能是受前世电视剧的影响。
许奕至今仍记得自己曾问过娄道永这么一句话「为何匈奴等游牧民族独独偏爱弯刀,而中原民族则独独偏爱直刀。」
尤记得当年娄道永闻言大笑过后的回答。
「哪儿有什么绝对的偏爱。」
「战场不是小孩子过家家。」
「在战场上,一切都以实际效果来取舍。」
「所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