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四万亿计划 (第2/3页)
息,可以嗷一嗓子的冲进股市抄底,但他不行。
他手上的资金实在太多了,进进出出都很麻烦。
股市接下来究竟会怎么走?触底回升,再创新高?还是说,反弹一下继续向下?
没有人知道。
这种无法掌控未来的迷茫,让他很没有安全感。
这无关身份和高度,哪怕是站在政治、金融界顶端的人群,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大家都是在摸石头过河。
谁也没有强多少。
不过,有一个人例外。
那就是阿伟。
看他现在还是一如既往的从容、淡定,说明他的心中,很有可能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所以,他相信,阿伟这次也一定能指引他,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峰。
果然,陈伟东在思索片刻之后,就非常笃定说道:“A股这个位置,非要说是底部,也是可以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造成这次股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美利坚的次贷危机。”
“而次贷危机的形成,是因为美利坚的银行,将房屋贷款放给那些缺乏还款能力、信用状况较差的人群,最后大规模信用违约造成的。”
“这里有个关键诱因,就是过度的资产证券化。”
美利坚对房子的按揭贷款,实际上是买房者、开发商、商业银行签的一个“三方协议。
比如说你要买一个房子,钱不够,银行就会把你想要买的房子做抵押,给你贷款,让你去买。
然后,银行就可以每个月都收你的按揭,这一收就收二十年。
如果你有能力偿还这些钱,当然没有什么事。
对于这份“三方协议”,我们国内的银行会选择把它锁进抽屉甚至保险柜里,生怕弄丢了。”
但美利坚就不一样了,他们的金融业非常发达,银行手里的这份“三方协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得上是一种资产。
既然是资产,那就有价值。
因此,这份“资产”很快就吸引来了三个人。
一是投资银行,二是保险公司,三是评估公司。
这三个人做了一件非常大的事,就是“资产证券化。
美利坚的银行不想把这些资金沉淀二十年,影响资金的周转效益。
所以,投资银行一来,他们就正好一拍即合,同意对房地产按揭进行证券化改造。
于是,美利坚的各大银行就把手里的房贷按揭业务全部打包,卖给了华尔街,华尔街又对它进行重新设计包装,卖给了其他的投资者。
这解决了三大问题:
投资者有了新的产品,得到了高的回报,只需要忍受一点风险。
贷款的这些购房者,也能享受到比较低的贷款利率。
同时,银行的资金周转效率也提高了,华尔街还能在其中赚到钱,这是一个“一举多赢”的好事。
这个“次级贷款市场”的诞生,一开始确实效果显著。
1994—2006年,美利坚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接近70%,许多贫穷的人拥有了自己的房屋,社会福利有了很大的提高,几乎要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状态。
随着大量房贷按揭业务被证券化,便不断有金融投资机构,把它当作一种债券类的投资产品。
但是,次贷市场在发育中,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
特别是2000年美利坚互联网泡沫破裂,出现IT危机,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