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玄幻阁手机版

wap.xuanyge.org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卷 第二百九十六章 舆论对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六章 舆论对撞 (第2/3页)

管且治疗神经衰弱,甚至还能帮助瘾君子戒鸭片或戒酒。

    这种保健品销售套路,对刚刚开始出现健康意识的丑国民众十分奏效。

    随着禁酒运动声势日益扩大,彭伯顿敏感地意识到禁酒可能对药酒生意带来影响。

    于是他通过多次试验,将产品中的酒精成分去掉。

    既然药酒里没有酒了,自然要换一个名字,彭博顿从饮料的一些原料里获得灵感,将其重新命名为,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很快成了爆款,一段商业传奇就此展开。

    但可口可乐的大卖并不能取代酒的特殊地位,禁酒与反禁酒的力量仍在不断博弈…】

    插句题外话,这段给可口可乐的小宣传,其实是一种新的尝试。

    原本可乐方面想按照常规方式上广告宣传,但《大西洋日报》方面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方式,称之为‘植入’。

    顾名思义,就是在文章中植入品牌名,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

    虽然是很新颖的合作方式,但可乐方面也不是傻子,一听就知道这样的方式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广告主一高兴,那还用琢磨?直接加钱!

    金主爸爸加钱,报社也高兴,那必然把效果直接拉满。

    谁能想到,明明是一篇极具攻击性的文章,愣是成了一篇广告软文。

    这就叫打架和谈恋爱两不误,都是*****!

    【…禁酒令如火如荼,但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酒类消费锐减和民众精神道德水平提升。

    禁酒令实施的初期的确收效明显,1921到1922年,全丑人均啤酒消费量减少九成,烈酒和葡萄酒消费锐减,酒精中毒和酗酒相关疾病数量大幅减少。

    然而后来的情况证明这只是报复性反弹前的宁静,单是公开被查处的非法酿酒案件,1923年到现在就比1910年增加了3倍,醉酒滋事被捕人数从30多万人增加到50多万人。

    由于酿造啤酒的设备门槛较高,非法酒类产业大多偏爱做烈酒生意,丑国人均啤酒消费量比一站前降低7成,但酒类总体销量却成倍增长。

    禁酒并没有让民众变得更健康。买酒更难,反而让很多人喝得更猛,因为你不能保证明天还能不能喝到。

    私酒泛滥,质量得不到保障,酒精中毒也大幅增加。

    禁酒也没能让社会更安定,1920年禁酒法正式生效时,丑国大城市凶杀案发生比例为10万分之6.8。

    三年后的今天,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0万分之10。

    各地醉酒滋事案件直线上升,监狱里人满为患,近半囚犯都是违反禁酒法的人。

    唯一得到提高的似乎是群众无穷的创造力和对假酒的耐受力,人们为了喝上一口酒,发挥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智慧,时不时还拼上性命。

    由于禁酒令允许以医疗目的使用蒸馏酒,所以不少人找医生开医用威士忌处方。

    禁酒令实施七个月后,仅芝加哥一地就开出30万份假处方。

    一位商人,一边掌握酒厂造酒,一边掌握药房作为分销点,外加打点一下监管部门,很快大赚一笔。

    做合法生意的精明商人也想出了各种办法钻制度空子,有人将葡萄干和酵母搭配出售,特地在外包装上作温馨提示称:这包东西如果被放进一加仑水的密封罐中超过20天,你可能就违反禁酒法了。

    还有人在工业酒精上动脑筋,不少玉米或木薯酿造的原料酒精被酒精厂的内鬼偷出来卖掉。

    从这个渠道流出来的酒有多少无从知晓,但1920年丑国工业酒精年生产量2800万加仑,三年后上升到6100万加仑。

    私人或犯罪组织兴办的地下酒吧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每当人们提及这些场所的时候都要压低声音,这些地下酒吧因此得名“轻语吧”。

    还有人为了进一步规避违法风险,发明出了新的形式——往店里放一些不三不四的动物,以奇妙动物展览的名义收门票钱。

    客人进去后提供酒类饮料以供助兴——因为开这种店的机灵鬼们发现,法律只禁止制造、运输、贩卖,没说不让拥有,也没说不让送人。

    这些地方被酒友们戏称为“猪瞎子”或“虎瞎子”。

    最大牌的违法者来自ZF内部,嗜酒的议员和官员们在任期间。酒就没断过顿。

    明面上支持禁酒的许多政客,暗地里都是酒友。

    至于执法的主要力量——禁酒特工,人手短缺,待遇微薄,而且有的是中饱私囊的机会。

    白天查私酒身心疲惫的特工们,不少也会在晚上偷偷跑到某个地下酒馆里喝一杯。

    发展到现在,禁酒特工半公开地收受贿赂或直接勒索保护费,甚至公然在禁酒局办公室里开鸡尾酒派对……】

    版面附了一张偷拍照片,彩色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