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升主编的机会(一) (第2/3页)
以“泄露国家机密”为由阻止报纸刊发,但《纽约时报》打赢了这场官司,举世瞩目。
然而,事实上,在现在这个年代,《纽约时报》还不具备那样的权威属性,顶多算一份一流大报而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纽约报界,竞争空前激烈。
由于排铸机问世和印刷技术的革命,报纸由从“为ZZ家提供参考”的高级报纸向“仅售价一美分”的平民报纸转向。
在这一时期,各大报纸为争夺大量的底层读者,不惜在头版刊登各种血腥、凶杀、色情的新闻来博人眼球,用煽情、夸张的手法来调动读者的兴趣。
这其中的佼佼者便是《世界报》的所有人约瑟夫·普利策和《纽约新闻报》的持有者威廉·赫斯特。
普利策和赫斯特成为纽约报界这一战场的主要当事双方,二者大打价格战,多方挖角,在自己的报纸上攻击对方,竞相刊载暴力、色情、夸张的新闻来争夺读者。
又因为二者对《世界报》周日版漫画人物“黄孩子”的争夺,使得后世对这一时期混乱出格的新闻报道模式称为“有颜色新闻”。
在普利策和赫斯特竞争最激烈的时候,古巴爆发反对西班牙殖民者的暴动,二者各自在报纸上煽动丑国民众的战争情绪,丑国国内请战气氛高昂。
加上丑国海军战舰“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神秘爆炸,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
可以说,这场战争是由纽约报界的激烈竞争所挑动爆发的。
有颜色新闻是报刊大众化后所经历的必然过程,迎合了底层读者们的口味和猎奇心理,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纽约乃至全丑的报纸都在模仿这种模式报道新闻。
在最鼎盛时期,丑国每三家报纸就有一家使用“有颜色新闻”模式进行报道。
《纽约时报》创办于1851年,然而在1896年“黄色新闻”竞争激烈的时候,这份报纸抵挡不住冲击,面临破产。
正在这时,来自辛辛那提的报人阿道夫·奥克斯在《纽约时报》最危险的时候买下它。
奥克斯来自德裔犹太移民家庭,年轻时在印刷所当学徒,之后成功经营了一些地方报纸。
奥克斯接手后的《纽约时报》,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跟风。
在那个标题党肆虐头版、凶杀色情报道屡见不鲜的年代,《纽约时报》显得如此独树一帜。
奥克斯以“本报不会玷污早餐的餐巾”为广告语,树立起庄重严肃的形象。
严肃的《纽约时报》上没有任何有关凶杀、色情的标题党,更多的是金融和房地产消息、政府文件、法院案件记录以及对华尔街的新闻报道,在众多黄色新闻纸中独树一帜。
精明的人马上发现《纽约时报》简直是“商界圣经”。
赫斯特认为这种严肃无聊的报纸人们马上会抛弃他,然而奥克斯悄无声息地增加了“图书与艺术副刊”和“周日杂志”。
精美的装帧和有趣的内容立刻吸引了大量女性群体,经此《纽约时报》站住脚跟,广告商也增加了。
阿道夫·奥克斯坚持和有颜色新闻划清界限,这为《纽约时报》积攒了良好的声誉,同时任用优秀人才使得《纽约时报》短时间内跻身纽约大报行列并一直延续至今
奥克斯信任自己的员工,重用优秀人才。
在奥克斯接管《纽约时报》后,他召集所有排字工人,真诚的告诉他们,自己也曾是一个用手排字的排字工,他希望《纽约时报》成为印刷艺术的模范,相信诸位排字工人一定能帮他做到。
1904年,奥克斯聘请了一位优秀编辑来主持报纸,他是卡尔·范安达。
范安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一周七天,每天工作12小时,同时他对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的追求近乎苛刻,他主张为得到新闻不惜一切成本。
加上自己年轻时对物理的喜爱,所以他重视利用电报、电话这种新生科技来第一时间获取新闻。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范安达重金租用世界上第一艘新闻电讯发送船报道渤海海面的日俄海军决战。
人们曾说,奥克斯为了《纽约时报》不惜重金,而范安达正是可以替他把这笔钱花掉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