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好诗,好诗! (第2/3页)
数年战乱,天下人口锐减,撂荒的耕地更是不计其数,提升农业生产力,也是李二一直十分关心的问题。
虽然他有点瞧不上这个六子,平时太过顽劣,也并非如李承乾和李泰等人,是长孙皇后嫡出。
但是当父亲的,起码表面上,还是要一碗水端平的。
好不容易,这小子有了点上进之心,李二当然要当面鼓励一下,万一真成了呢。
李二目光跟着落在李承乾肩头,见那里有道深深的勒痕,发问道:“此何所为?”
“回禀父皇,儿臣方才看耕牛拉犁艰难,便在旁协助。”李承乾坦然回道。
李二也不由动容,口中连声道好,还伸手摸了摸了太子肩膀的勒痕。
父慈子孝,也不过如此。
众大臣一见,便有人开口赞誉,无外乎太子勤勉,大唐之幸云云。
呵呵……
偏偏在这和谐的氛围中,传出了两声很不和谐的呵呵声,颇有几分讥讽。
李二瞥了一眼发出噪声的李愔,心中不快,便喝问道:“李愔,你说的新犁,如何改进,可否有构想?”
“儿臣尚未想好。”李愔脸上依旧笑嘻嘻的。
李二便狠狠瞪了他一眼,知道这个混账子,刚才多半是吹大气。
索性也就不再搭理这个不长进的东西,李二来到内苑,正是要亲自耕田,为天下做表率。
在融融的春日中,太子承乾牵牛在前,当今大唐天子,则以手扶犁,躬耕于田亩之间。
史官执笔,已经开始记录此事。
李二手下的史官可不好当啊。
这位皇帝,文治武功,绝对是佼佼者,同样,篡改历史也是佼佼者。
拉犁的母牛犁了一个来回,便累得不肯动弹,李二也顺势罢手。
李二从宦官手里接过手帕,擦抹一下脸上的汗水,他须发浓密,而且还都是卷曲的,属于那种自来卷。
戴上幞头,宦官已经跪在地上,把他靴子上的泥土擦抹干净,李二从农夫又变回皇帝。
这时候,四皇子李泰迈步上前,躬身说道:“父皇不辞劳苦,儿臣心有所感,成赋一篇,呈给父皇。”
李二闻言大喜:“诸子之中,青雀文采最佳,且诵来!”
李泰也抖擞精神,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大臣们也纷纷点头称赞,这种锦上添花的事,做一做也无妨。
把李二给乐得,胡子都快捋直啦。
呵呵……
偏偏在这个时候,又是非常不和谐的声音响起,
不用瞧就知道是谁,李二又有了抽人的冲动,厉声喝道:“李愔,莫非你也想出什么绝世诗文?”
他太了解这个儿子了:文不成,武不就,吃喝玩乐最拿手。
在李二瞪过来的凌厉目光中,李愔撇撇嘴,不再多言。
这时候,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忽然响起:“父皇,兕子也要背一首诗!”
李二大悦,俯身抱起晋阳公主:“好,吾家小兕子最乖。”
在诸多子女之中,李二确实最喜欢晋阳,这一点,从封号就可以看出来。
想当年,李二就是从晋阳起兵,这才一举协助父亲,夺取天下。
小兕子也摇晃着小脑瓜,像模像样地背诵起来: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短短的一首诗,小丫头很快就诵读完毕,然后满脸期待地望着父亲,等待夸奖。
李二却是惊住了。
不仅仅是他,还有周围的群臣,也都是满脸愕然。
“好诗,好诗!”
有人击节叫好,是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
“此诗浅显直白,妇孺都能听懂,偏偏又含义深刻,发人深省,足以传世!”
这次出言称赞的是孔颖达,也是十八学士之一,当世大儒,孔子三十一世孙。
长孙无忌这个当舅舅的,自然也十分欢喜,跟着夸赞道:“晋阳小小年纪,就能出口成诗,未来不可限量,不可限量啊。”
小兕子也被夸得眉开眼笑,扬手说道:“舅舅,这诗是六哥教我哒!”
谁?李愔!
长孙无忌顿时像吞了只苍蝇一般。
这李愔恶名在外,最是惹人嫌讨人厌,在诸皇子之中,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