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72章新北宁新气象 (第2/3页)
找个合适的库房。
这几天,博物馆的规划已经出来了。
建设经费有省里出一部分,市里配套一部分。
它就建设在交通路的边上。
建成中西合璧的样式。
来凸显地方特色的同时,也能彰显现代化的进程。
经费上,沉洋还是向卢昌华开口了。
“昌华啊,博物馆是咱们北宁的脸面,凝聚了大家的心血。这建设经费你多少也支持点吧。”
“领导啊,还差多少?”
“现在的博物馆都很现代化,可不是建几栋房子那么简单。省里给了两千万,市里配套了两千万,还差一千多万呢。这个缺口,也只有你们昌和集团能补上了。”
“如果你能全补上,博物馆就命名为昌和博物馆,作为对企业的回报,你看咋样?”
“哎呀,领导啊,这可不行啊!”
“怎么?你不愿意?”
沉洋很是惊讶的看着卢昌华。
“不是,不是。钱我们可以支持。可是命名不行。”
卢昌华还是知道轻重的。
不能因为自己除了钱,什么事都要挂上自己的名字。
比如这博物馆吧。
就不能用企业的名称。
为啥?
就因为,这座博物馆是北宁的城市博物馆。
它必须要有权威性。
也就是要是官方的博物馆。
如果挂上企业的名字,那就失去了权威了。
卢昌华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
沉洋一竖大拇指,连声说:“好!”
他是真佩服卢昌华这个小伙子。
自己赚了钱,不忘社会。
积极捐助,回报社会。
这样的人真是不错啊!
卢昌华微笑不语。
王瑶根据卢昌华的指示,跟文化局对接了赞助的事。
虽然没有了命名的事,可是纪事牌上,却要刻下昌和集团赞助的金额。
现在的北宁就是一个大建筑工地。
不仅市区在大搞建设,二井子镇的产业园也在打着地基。
成千上万的建筑工人开进了现场。
各种机器设备的轰鸣打破了二井子镇的宁静。
一个未来可期的新城镇正在崛起。
电视台的寻根节目也陆续的播出了。
通过节目,人们发现,给博物馆捐献各种物件的人还真不少。
有捐献晚晴时期俄国人和日本人拍摄的老照片。
有捐献伪满时期的有关北宁的文件。
有各种田契地契。
有工作证等等。
还有老式马车,磨盘,斧头镰刀。
老式的洋枪。
日本侵略者的驻军照片。
抗联战士的照片等等。
所有这些,有的出自普通的老百姓之手,有的来自大专院校,有的来自专业机构。
还有的来自海外。
其中,有几份重要的文件资料,来自国外。
其主人曾是记者,在北宁地区进行过采访,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重要的是,还有一段近五分钟的黑白电影胶片。
它真实记录了伪满时期的北宁。
当时人们的风土人情。
衣着穿戴,礼仪和城市建设风貌。
这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可是也是北宁唯一的电影记录。
当这段影片被电视台翻录剪辑播放后,很多北宁人都认真的看了,重播也看的很仔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