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报复与参观 (第2/3页)
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长条铁片,小心翼翼地伸入门框,锯齿状刀刃一端慢慢靠近插销,然后在念力的感知中,一点点扭转插销,最后往外轻轻一拨,插销打开。
之后就简单了,一人一手刀。然后通过银针,使用内息,破坏了周军左右心房部分隔膜。只需几个小时后,从外观上就看不出任何伤口。
第二天,轧钢厂。
今天的轧钢厂绝对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厂区被打扫的干干净净,全体员工被要求整齐着装,工位和设备早就擦拭地油光锃亮。
门口一个大大的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各兄弟单位前来指导工作”。
一众领导站在前排,后面是各个车间的工人代表。李国成和吴连奎站在一起,居然混到了领导的行列。
之前李国成表达过不愿参加这样的大会,被李主任严词拒绝。并明确表示,作为设计师,必须随时等待领导的问询。
李国成内心是看不上曙光1966型机床的,这完全是个仿制品,唯一的亮点可能就是加工精度和生产工艺。
前者解决了精密加工对高级钳工经验的依赖,后者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把控难题。
在之前的那个世界,从50年代开始,在苏俄的帮助下,华夏在全国各地建立许多的机床厂,最为知名的就是“十八罗汉”。
由于对机床特点、认识不清,改开前,整个机床工业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科研;重主机、轻配件;重基型、轻变型的错误思想。
对科研工作忽冷忽热,不深入、不系统。市场需求旺时,忙于抓生产、忽略了科研工作。不少产品,由于缺乏认真细致的科研工作,关键技术不过关,可靠性差,用户不满意、宁愿进口,我国机床工业失去了信誉。
期间生产的约164万台机床,大部分不能使用。工业母机如此,用其生产的零件就更加堪忧。所以,当时各个工厂,精密加工靠的不是机床的精度,而是高级钳工的手感。
上午,9点左右,两辆大巴停在了轧钢厂门口。
以李主任为首,轧钢厂一众人快步迎了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