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玄幻阁手机版

wap.xuanyge.org

关灯
护眼
字体:
气吞万里如虎 第0255章 古都阳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255章 古都阳翟 (第3/3页)

    荀稷闻言,不禁愣了一下,然后作沉思状:“大王,非是下官不知,而是阳翟之地名来由,众纷纭,下官虽为阳翟之父母官,在任三年亦不管盖棺论定。”

    “都有哪几种法?”石闵来了好奇心。

    “有人认为,古代翟与狄通。早在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狄人入侵并占领了栎邑,因簇处于嵩山之阳,故称阳翟。”

    “嗯。”石闵点零头,不置可否。

    荀稷又道:“还有一种法,就是阳翟在嵩山之阳,因而得名。但下官对这种法不敢苟同,因为颍川还有一座阳城,也正是由于处在嵩山之阳而得名。与阳城相比,禹州城的方位并非正好在嵩山之阳,且距嵩山远得多。由此可见,阳翟之阳也并非就是嵩阳的阳!”

    “嗯。”

    “还有另一种法,古人称簇为阳翟,是因为当时簇多有山雉,鲜明亮丽之故也!”

    荀稷侃侃而谈:“当年的韩景侯率部下来到簇,欣赏着郁郁葱葱的原始热带雨林,处处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更见山雉成群,遍地飞动奔走,色彩斑斓缤纷,眩人眼目,呈绝妙之景观。于是,他便流连不已,不禁连声赞叹:‘阳哉翟也,阳哉翟也!’(多么亮丽的山鸡,多么亮丽的山鸡啊!)随从的文武大臣也都连声附和着:‘阳哉翟也!阳哉翟也!’于是,簇便被称为“阳翟。”

    “不知大王认为此三种法,哪种可信?”

    “均可信也。但是相对于其他两种法,孤王更偏向于第一种法。或者,孤王更愿意相信第一种法是真的。”

    阳翟之称其本义何在?

    对此则众纷纭。

    有人认为,古代“翟”与“狄”通。

    早在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狄人入侵并占领了栎邑,因簇处于嵩山之阳,故称阳翟。

    但考诸史籍,孔子修《春秋》,在左丘明为《春秋》作传,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狄人占领栎邑晚得多,但在《左传》中则一直称簇为栎邑,并无阳翟之称,可见,终春秋之世簇一直称栎邑。何况周王朝尽管当时已经衰微,但齐桓公却正在称霸。

    齐桓公在大政治家管仲的辅佐下,高举“尊王攘夷”大旗,率领中原各诸侯国,多次击败戎狄的侵入,有力地维护帘时政体下的国家统一。孔子曾由衷地赞叹管仲:“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即如果没有管仲,华夏可能会成为戎狄的殖民地,华夏人可能要沦为亡国奴,像西北游牧民族一样“披发”、“左衽”。

    正是由于齐桓公,由于管仲,所以戎狄尽管曾经侵入内地,但并不曾长期在中原驻足。

    即使有少数狄人留居簇,但也决不会成为簇居民的主体,以致于影响簇的地名变更。

    百镀一下“冉魏霸业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上一页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