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95章 恒河 (第2/3页)
经过连续三日的行军,魏军的铁骑就来到了华氏城下面。
华氏城是笈多王朝的都城,华氏城长约十五公里,宽约二点八公里,城周围环有宽阔壕沟,护城墙有570座城楼和64座城门。
到大约公元前600年时,恒河平原上已建立起许多城镇。北印度分为十六个小国,它们最后统一成一个被称作“摩揭陀”的天国。
摩揭陀国国王旃陀罗笈多·摩里建立了孔雀王朝,他于公元前321年登上王位。他的孙子阿育王最后统一了整个印度。
孔雀王朝的首都华氏城是位于恒河岸边的一个大都市。
阿育王成为佛教徒后,对于民众应该如何生活和处事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把这套理念制定成法律来指导百姓。他的信仰和法律被刻在印度各地的岩壁和石柱上。
此时此刻,冉闵正在马车上打盹儿。常年居于深宫的生活,冉闵早已变得娇生惯养起来,一时之间要行军打仗了,他还是离不开马车的。
“陛下。”这时,马车外面响起了司马诩的声音。
“嗯?”冉闵睁开了眼睛,随手就掀开了马车的窗帘。
“陛下,先锋大军已经抵达华氏城下了。”
“情况如何?”
“身毒人还龟缩在华氏城内,不敢出战。不过臣相信,只要咱们把红衣大炮拉到华氏城下,不消一两日,就能拿下这座笈多王朝的都城了!”
闻言,冉闵不置可否,随之下了马车,换上了一匹坐骑火龙灸。
冉闵一生有三匹坐骑,赤马朱龙、火龙驹先后故去,这匹神骏的火龙灸,是他的第三匹坐骑。
在魏军行进的道路边上,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就是恒河。
恒河的历史地位跟华夏的黄河、长江差不多,属于印度人的“母亲河”。
她用丰沛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土地,给沿岸人民以舟楫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冲积成辽阔的恒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劳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出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印度文明。
恒河,印度人民尊称它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在印度神话中,恒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马华特(意为雪王)的公主,为滋润大地,解救民众而下凡人间。
女神既是雪王之女,家乡就在对门山飘渺的冰雪王国,这与恒河之源——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加姆尔的甘戈特力冰川相呼应,愈加带有神话色彩。加姆尔在印度语中是“牛嘴”之意,而牛在印度是被视为神灵的,恒河水是从神灵——牛的嘴里吐出来的清泉,于是便被视为圣洁无比了。
魏军就这样穿过恒河,一路来到华氏城之下。
“开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