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化学反应 (第2/3页)
历史上很多名将名臣都是出身于世家,他们以后注定会在世家的封国干活,甚至于原本是臣子的他们都可能成为世家封国的国主。
就像薛仁贵,他注定会成为河东薛氏封国的主人,未来会成为封王。
裴行俭也是如此。
他们太能打了。
家族荣辱集于一身很正常。
虽然帝国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非常少,但在春秋战国时封国的王御驾亲征并不少。
武将当王,很正常,大家都能接受。
“确实是一个问题,没有优秀的家族教育,我们现在只能在百姓中挖掘人才,而百姓生产人才,多多少少有点靠命。”
有家族培养的人才和没有家族培养的人才,成才率差距很大的。
最简单的一点,李宽在前世就看过自己邻居家的孩子,少年英气,英姿勃发,谁看到都夸赞,结果在高中时不学好,就此前路断绝。
左邻右舍都觉得他可惜了。
而他不学好的原因就是家庭因素。
父母吵架,无人看管,外面的花花世界又太美,根本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
这也是百姓家孩子和世家子弟产生差距的主要地方。
在适当的时间没有得到保护。
“所以你面对百姓孩子成才的问题有没有想过解决办法。”
李世民挑挑眉,又提出一个问题。
“想过,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寄宿制,用老师监管的方式来辅助家庭教育。”
“如此一来,应该能提高百姓学子的成才率。”
李宽的方法让李世民眼前一亮。
他也一直在为这件事困扰着,尤其是知道圣母二代后,李世民更加难受了。
在李世民眼中,那些圣母二代的父辈都是好人,都是大唐的良好子民,他们为了大唐建设付出过不少代价,可就是因为老实善良不懂得教育孩子,结果出了这么一帮败家子。
对于这些败家子,李世民的容忍度是零。
富不过三代的原因就是因为孩子的不成才。
而李宽提出的这个寄宿制,把孩子放在学校管理,让老师们来辅助家庭教育恰好能解决问题。
李宽也是在经历了大唐教育困境后才联想到后世的寄宿制。
学生住校,一周回家一次,一月回家一次,教育问题尽量在学校解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