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天牢悟道(4k) (第2/3页)
王宗之只希望对方是用激进的行为来谈条件。
梁帝和亚圣各退一步。
如今的天下实是经不起太大的折腾。
理学是有很多不好的一面,可它能给予天下最大的安定。
…
…
文武百官和太子自然不能答应梁帝的旨意。
于是内阁首辅颜石主动上呈辞疏,认为天下到了这一步,他身为首辅,责无旁贷。
六部尚书除开高震外,主动递上辞呈有四位。
内阁大学士,包括颜石在内,有三位递上辞呈。
至于堂官以下的各司主官,也上呈辞疏不少。
他们各自述说自己的罪过,等待梁帝的发落,将国事糜烂的问题推到自己身上。
如此才能挽回君父的颜面。
见给了台阶下,梁帝暂时答应了这些人的辞呈。
于是从玄都观回到万寿宫。
一日后,重新开朝。
众文武、皇子俱在。
梁帝面容憔悴地出现在太和殿的玉阶上,没有摆上玉案,整个人好似经历过莫大的折磨一样。
“陛下,臣等有罪。”
众文武百官、勋贵、皇子们纷纷跪下。
见得皇帝如此,他们不得不跪,而且许多人都掉起眼泪。
梁帝在林公公的搀扶下坐上龙椅,眼中似有一点水花,忍着没有掉下去,双目血红,似是许久没有睡过觉了。
“自从太和殿殿试之后,朕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过眼了。”
“陛下。”有大臣悲痛欲绝。
“父皇。”太子和两位亲王纷纷流泪不止。
梁帝血红的双眼,抬首看着殿顶的天花板,好一会才道:
“当朝大学士,总共只有五位,朕罢免了三位!看看这几个朝廷栋梁,哪个不是头发花白,哪个不是学富五车,可他们烂了,朕的心也碎了!祖宗基业在朕手里搞成现在这个样子,朕愧对天地,有罪于国,恨不得罢免了自己……”
梁帝盛怒之下,几乎带着咆哮,毫无心理压力地将锅甩给了递上辞呈,被他罢免的三位阁老。
群臣们纷纷露出战战兢兢之色,今天这场戏不得不陪梁帝演下去。
梁帝显然怒气未消,指着下面臣子们的鼻子骂道:“还有伱们这些冠冕堂皇站在朝堂上的干臣们,扪心自问亏心吗?朕知道,你们有些人比他们更烂!劝你们一句,把自己的心、肝、肺拾掇干净了!”
无耻!
荒唐!
可是大臣们又能怎么办,难道真让梁帝再去玄都观,把烂摊子交给他们?
他们要拯救大梁朝,就得割让自己的利益,那怎么可能?
利益不是凭空产生的,一部分人多了,另一部分人就少了。
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那就是如今大梁朝的局势。
大臣们、勋贵们、皇子们都是有余,难道还真能损自己去补不足?
那不就成圣人了吗?
殿下所有人纷纷叩头服罪。
梁帝扫了他们所有人一眼,似乎所有人都看了一遍,包括太子,包括两位亲王……
他缓缓道:“朕现在很明白,这大梁最大的祸患在内,不在外,就在这太和殿里!”
“咱们这里的人烂一点,整个国家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全国各地就会揭竿而起。你们想一想,就在你们脚下,死过多少人。想想历朝历代的大反贼,哪个杀进来,不是天街踏尽公卿骨。”
他说到这里,顿了顿。
大殿里噤若寒蝉。
好一会,梁帝继续开口:“朕这好几天没合眼,心里琢磨来琢磨去,就想着跟你们说点什么。最后总结了四个字‘正大光明’,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就这四个字,是朕挖空心思得来的。从今日起,这里就叫正大光明殿!”
太和殿内,冉冉升起一块刻着“正大光明”四字的牌匾。
太和殿也改成“正大光明殿。”
史官奋笔急书。
他不得不说,梁帝的话很有些道理,可比起亚圣公的平静陈词,陛下歇斯底里的怒斥,并不让人信服。
这是大梁实录,不置褒贬。
但是他回去之后,才是偷偷做下对亚圣公平静陈词和梁帝怒斥群臣的对比评价。
“陛下运筹演谋,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