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四百八十二章 始皇帝:我的,我的,都是我的!
第四百八十二章 始皇帝:我的,我的,都是我的! (第2/3页)
持。
子婴,赵佗和李信等,催促朝廷调拨钱粮的奏疏,一封接着一封,虽然草原上不宜耕种,但若想真正掌控住这片土地,就不能没有一个足以掌控住这片土地的交通网络,以及足够的,足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定居地点。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粮支撑。
若是,再算上各地灾情的赈济,钱粮的调拨,军饷的支出,官吏俸禄的发放等等等,一系列的支出,治粟内史腾每天都累得心力交瘁,恨不得把一枚铜钱掰成两半花。
“殿下,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朝廷是真没钱了,要不您干脆杀了我得了……”
内史腾说完,拧着脖子,寸步不让地盯着赵郢。这几日,因为要大规模进行军中换装的事,把他给愁得一连数日都没睡好了,就连嘴角都起了燎泡。
看着一脸疲惫,连鬓角的银丝都多了几分的内史腾,赵郢一点生气的念头都起不来,没办法,这样全心全力地为朝廷操持的大臣,到哪里去找?
亲自起身,走到内史腾面前,给内史腾满上一杯热茶。
“内史言重了,何至于此……”
赵郢笑容满面。
“您所担忧的,我都有所考虑,虽然有些困难,但置换装备,也可以为朝廷节余出大量的铜矿……”
内史腾不说话,就直直地看着他,一副你是不是看我傻的表情。
赵郢:……
他顿时就讲不下去了。
虽然用铁质武器,置换青铜武器,是大势所趋,好处也肉眼可见,但对结余铜矿,其实真的没多大用处。
因为,就算是置换了,那些成品的青铜武器,也没办法直接熔铸成铜钱。
在打造这些武器的时候,为了保证这些青铜武器的耐久性和坚韧锋利的特性,大秦的工匠们,既有创造性地加入了其他一些微量的金属,技艺之精湛,哪怕是以后世的工艺,也不得惊叹连连。一些出土的青铜宝剑,虽然时隔上千年,依然光亮如新。
想要把其中的铜回收利用,难度系数可想而知。
唯一的好处,大概是就是后续,不用再利用青铜锻造武器了。
见赵郢哑火了,内史腾这才放缓语气,深施一礼,语气诚恳地道。
“殿下欲建功立业,大展身手的心思,老臣理解,也愿意鼎力相助,但置换装备,宜缓而不宜急,与其如此,不妨徐徐图之……”
说到这里,内史腾把目光投向一旁垂手而立的张良。
结果,张良眼观鼻,鼻观心,就跟没看到似的,他只能叹了一口气,收回目光,接着道。
“更何况,我大秦如今威服四夷,如今,北至于漠北,东至于大海,南至于象郡桂林之地,往西,则直达于阿赖山下,环顾于四野,再无刀兵之危,战乱之忧,秦横刀再怎么锋利坚韧,也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殿下急着置换,耗费大量钱粮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说到底,还是一个钱粮的问题!
没钱!
赵郢张了张嘴,没能接话。
因为,这个时代,农耕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天,后世那些通过开设工坊,大兴土木,进行基础建设的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增加百姓收入的做法,根本行不通。
种地的人都不够,哪来做工的人。
故而,历代王朝的士大夫,都对大兴土木极为敏感,都要反复陈述轻徭薄役,与民休息的道理,历代王朝,即便是那些再混账的君王,也知道要大力鼓励农桑,把商人的地位放在四农的末尾,从未动摇。
目的,就是把人留在土地上,安心的种粮食,保证最基本的生存资料。
赵郢想了想,决定换个思路。
“内史觉得,东海君此次出海,是赚了,还是赔了……”
内史腾不明白赵郢的意思,但还是实事求是地点了点头。
“自然是赚了的,若不是有东海君从海外送回来的财货,微臣这里,恐怕早就难以为续了……”
自从第一笔白银送达咸阳之后,几乎每隔一段时日,就会有船只从海上来,送来一批白银,以及大量其他关中不太常见的物产。
这让朝中大臣无不振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