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二百五十一章 朱高煦:老爷子,我想换封地!!
第二百五十一章 朱高煦:老爷子,我想换封地!! (第2/3页)
朱元璋看到后,满意的点了点头,这个曾孙也不错朱瞻基.髙炽的儿子,难怪聪慧.
接着,他看向朱高煦,果然那个呆瓜一头的汗,他的儿子也没好到哪里去.
半个时辰后,试卷上交,朱高煦填是填满了,就是
朱元璋特意看了看朱高煦的试卷答案,然后.人麻了.
第一题:第一位女皇帝埋在哪?
答:埋土里。
第二题:华夏人文初祖师是谁?
答:人文的第一个祖师。
第三题:神医华佗研究了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请问是什么?
答:八卦拳。
第四题:常说的五湖四海,分为哪五湖,哪四海?
答:东湖,西湖,南湖,北湖,中湖。东海,西海,北海,南海。
第五题:黄河的发源地在哪?
答:在黄河的源头。
朱元璋扶额,滴汗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关于兵法的常识,倒是做的有板有眼。
随后,
常识考完后,还有算术、儒学、策论。
前两门,朱高煦是一窍不通。
轮到策论,策论的题目是:
【当官因以民为本,如果你是一村之长官,村子十分破旧,穷苦;村民愚昧,无知。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该如何带着村民,摆脱当前的困境,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以此为题,请写一篇文章。】
策论朱高煦一看题目这题他会啊!
他当初就是看着自己姐夫,如何将北平一步步带上富裕的道路。
“当初姐夫怎么说来着振兴对了,振兴乡村!”
朱高煦回想起来,面色一喜,开始奋笔疾书。
还好没规定用文言文,能写!
一个时辰后。
试卷上交。
朱元璋看了看朱高煦的答题,随后惊讶了。
心道:“这高煦对于乡村治理倒是很有见地啊,云南那边的蛮夷就是愚昧无知,日后让他去云南治理岂不是正好?看来.老四还挺会用人的,这高煦,封地就安排在云南!”
经过两天的紧张的考试。
整个国考顺利结束。
考生们陆陆续续从考场走出,能看到大部分人都是眉头紧锁,不停地抱怨。
“太难了这套卷子是谁出的?”
“听说是大明国师亲自出题”
“最后的策论,简直是太难了,我等如何写的出来?”
“这国师简直是不按套路出牌!”
“嘘,小声点,国师现在是圣人,不可对圣人不敬”
“哦可还是难啊,唯一好做一些的就是儒学,这次的儒学特别简单.”
“是啊,取消了八股文,这儒学放松了太多,这次一题是写诗咏志,看来诗坛要崛起了.”
“没错,我等还是有优势的,这次的题难,可别人也难啊.”
“说的也是,是按排名取士,但这次考生十万,取两千人,几率也不大.”
这考场是针对明朝秀才们的专场,所有考生都是秀才。
至于从北平高中毕业的学生们,现在需要考到北青大学之中,才能参加国考。
不过由于本次考生太多,录取几率很小。
大家也无可奈何,只能纷纷回到客栈,等待消息。
人群之中一个从考场上走出少年,楠楠自语道:“太简单了,太简单了”
不过他左顾右盼,不敢说太重了,怕被人打。
此少年正是于谦.
接下来的时间,礼部的官员们开始批改试卷。
试卷和往常一样,是盖住了姓名。
批改速度也非常之快。
因为大部分题目,都是有标准答案的。
“这首诗句好啊,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阅卷教室当中,一个礼部官员突然站了起来,看着这首诗赞不绝口。
“好诗!想不到一取消了八股文,就出现了这般诗才!”
“这首诗词,可否打满分?”
“满分,必须满分!”
阅卷老师纷纷开口道。
很快,好的诗词又接二连三的出现了
官员们暗中心想,如果不考八股文的话,的确有不少人才开始冒尖儿了。
这些能写出好诗词的人,往往博学多才,连其他科目都考的非常不错。
反观那些儒学考高分的,则是其他科目不行,一看就是死记硬背类型的考生
看来,国师取消科举,也不是不无道理啊
从这些里面就能看出每个考生擅长的方面,比如擅长治理的人,就比较适合当舍区长,擅长算术的人,适合去户部或者工部,或者去县衙当文书.
试卷批改的很快。
不过因为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