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某不具名的完颜氏 (第2/3页)
群岛之间的贸易,并没有远洋的想法。
盖伦船标志性的龙骨肋板船体、软帆、斜桅上帆等,都能在明朝的造船记录中看到影子。
而在明朝灭亡后,清朝在海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直接开始闭关锁国。
最终就是鸦片战争时英国靠着二十八艘盖伦船和不足两万的军队,击败了出动八十万人的清政府。
彻底掀开了近代史的篇章。】
看到那巨船的结构图,阎立德拽着弟弟堪称粗暴的一路撞开了前面的国公,然后抬着头随手抓过来一张桌子。
一张宽大的白纸铺在桌子上,阎立德只是与弟弟交换了一个眼色,两人便心有灵犀同时在这张白纸上临摹。
这盖伦船的结构庞大且复杂,阎立德明白单靠自己一个人是决计画不完的,但好在还有弟弟。
执笔共绘丹青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两兄弟对彼此擅长哪一部分都心知肚明,因此在草草勾勒出一个轮廓之后,两人便飞速抬头低头,往这幅图上添加东西。
而愈是临摹,阎立德就感觉大唐的海师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同于此前的马蹄铁只需一眼就能看明白效果,也不同于那火药只需潜心研究三五月就能有突破。
这盖伦船构图真的就是临摹,为何是这种上窄下宽的结构?这么多帆如何调度?船尾似橹之物又要如何控制?
尤其这个船身内里究竟是如何样貌?此时阎立德心态略有抓狂,恨不得钻进光幕揪着那后辈的衣领子咆哮:
都有两个图了,你再添加个内里结构图又能如何?
但临摹的过程中阎立德也很快冷静下来,如果算算时间,这乃是千年后的船只,能窥见一眼已是天幸,如何还能苛求更多?
而且即使只看外观,也至少还有仿制可能,不像那“东风快递”,从起飞到梭巡到爆炸,其中门道无法窥见一毫。
再说这盖伦船也未必需要彻底仿制,只要能够弄清楚这船只形态为何要如此设计,对大唐造船就已大有裨益。
李世民看着忙碌的阎氏兄弟很是欣慰,我唐有俊才啊,匠造能通神,丹青能载道,皆非小道也。
阎氏兄弟行动匆忙,因此原本画台位置有一些画纸被带的散落于地。
李世民俯身拾起正要将其工整放好,就看到了画纸上的内容,一个皇帝正捧腹在榻上大笑。
面相栩栩如生,人物情绪力透纸背,如果忽略掉画纸上的脸跟自己有九分神似的话,李世民多半还十分欣赏。
不过……
看了眼那恨不得多长一只手的阎氏兄弟,李世民不动声色将这张画纸收入袖中,重新转回榻上。
而在前方,房玄龄还在与杜如晦低声讨论:
“若按后世说法……这色目人之乱,岂非我唐留给这宋的暗雷?”
杜如晦捋着胡子低声道;
“对外族管理之事,我唐并无前朝惯例以沿革,其间必有疏漏。”
“如此看来,若遇前朝未有之问题,需慎之又慎。”
房玄龄也补了一句:“政令亦需留补正之余地。”
不过,房玄龄补充完之后也因这宋之评价颇为动心:
“这宋赔款动乱颇多,然亦能续数百年国祚,竟是因这海贸暴利?”
他本想说“获利颇丰”,但想想这贸易足够养一国,这财富唯有暴利可以形容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