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古帝国荣光 (第2/3页)
“乃死循环也……”
魏征吸了一口气,想起来先贤那简单却又振聋发聩的两句话: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李世民淡淡为这两句话先贤之语做了注解:
“国恒亡于内。”
后辈的讲述,将唐亡之因以一个相当清楚的角度给他展示了个清楚:
尽垦关中致黄河淤塞,漕运不便。
胡人内迁致河北坐乱,唐失半国。
民无可食之下,繁华如空中楼阁,一触即倾。
不过就算如此,李世民还是自问了一句:
“汴州如何可为都?”
李世民对这儿也算不上陌生,就如后世所说此乃东南漕运之要冲。
南北朝时陈留被分置梁州和开封郡,后来梁州改汴州,前隋时汴州被废,其地并入荥阳、颍川等郡。
只不过开唐之后便又重置汴州,而且结合后世所说,对其所在之地李世民可以说清楚得很。
而第一反应便是质疑:长安虽无险,但那是关中破了的情况下。
关中左有陇山右有潼关,洛阳亦是左成皋右肴函,这汴州呢?向北无一重之险。
李世民觉得若是自己亲帅骑兵,从涿郡打到汴州恐怕五天足矣。
而且再想想最终那应验了的靖康之乱,李世民便是连连摇头。
不知道是该佩服这宋皇的胆气,还是该嘲笑其读书读傻了。
在德不在险?
无险何谈德?
【气候的影响贯穿了人类文明史的始终,包括东西方的不同文明,也同样包括了我们生活的当下。
就如漕运是整个封建时代帝国的命脉一般,对古罗马来说,地中海的重要性同样等同。
只不过地中海乃是自然造就,它对于气候变化的反应也更加剧烈。
这个优渥的洗澡盆让古罗马缔造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但最终也被其敲响了自己的丧钟。
就像桓灵二帝见证了汉帝国的没落一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马可奥勒留也见证了古罗马帝国的挽歌。
这一时期古罗马的人口来到了史无前例的七千五百万,但随后情况就开始急转直下。
咱们前面提到的安东尼瘟疫和居普良瘟疫只是捎带,最大的主因还是气候变化。
差不多就在诸葛丞相秋风五丈原的同时,古罗马的温暖期也正式结束,寒潮正式对古罗马发动了反攻。
古罗马黄金时代温暖、湿润、稳定的气候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了寒冷、干燥、反复无常的气候。
与古中国相同,这样气候带来的直观影响就是粮食大幅度歉收。
还记得居普良瘟疫得名的迦太基主教居普良吗,他留下的手稿文献同样记录了北非地区气候的变化:
“降水变得十分稀少,土地逐渐贫瘠,作物生长速度也大不如前。”
如果说唐朝的兴盛是依赖于河北和江淮的话,那古罗马的兴盛则是建立在埃及这个天赐的粮仓上。
只不过随着气候变化,尼罗河的水流量也直接腰斩,大幅降低了埃及的粮食产出。
农业产出的大幅降低使得古罗马捉襟见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