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玄幻阁手机版

wap.xuanyge.org

关灯
护眼
字体:
蜀汉篇 第411章 北宋三兴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11章 北宋三兴学 (第3/3页)

了。

    这种情况下,刘备觉得对关中百姓来说,想要赚取家用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先学一门匠艺了。

    ……

    甘露殿。

    相较于孔明等人的精打细算,李世民对其的处置便颇为简单:

    “将其抄录送于国子监祭酒,命考议成效,据实而禀。”

    杜如晦拱手领命。

    将这件事处置了之后,李世民再转身看向李靖:

    “武学之事亦不可荒废,一切还需药师费心。”

    李靖也肃然应下。

    眼看着随后甘露殿众人皆低头思考,或交头接耳议论这宋之教育法度,李世民脸上略有一丝自得,但左右张望之后便发现无人询问,于是只好向皇后开口道:

    “皇后可知这宋教育之弊?”

    “妾不知,陛下竟已察也?”

    长孙皇后装作很惊讶的样子,讶然道。

    李世民的两条眉毛便顿时差点飞起来,眼看长孙无忌等人皆抬头看向他,方才不急不缓轻咳一声道:

    “此前有言,宋之积弊为以文抑武,时人皆以参科举为荣,以卫边戍国为耻。”

    长孙皇后相当配合,点点头道:“确有此事,然与教育有何干系?”

    “自是有关。”

    说到此李世民反倒是少了几分显摆的心思,心情也似乎不佳了起来:

    “此般教育再如何改,学生终归还须面对科举而争名。”

    “尚经典而耻百道,崇文而贬武,这便是宋弱之根源。”

    “皇后,这王安石如何要立三舍法?”

    长孙皇后略微一想也自是明白:

    “应是合那分科之法,令那治事斋学生可升至三舍之上,不经科举而入仕也,可称善法也。”

    “自是善法。”李世民点点头,随即看到杜如晦脸色变化便干脆点名道:

    “克明既知,不妨说来。”

    杜如晦也不推辞,只是低声道:

    “既欲行这三舍法,便可推知,彼时宋之科举已有积弊难改。”

    “而那范仲淹最初兴学改教育,乃是为科举而制。”

    “故而这宋科举与教育乃一体,科举积弊不除,则这办学之法便难称善。”

    不过说到最后杜如晦也都有些茫然了,他们如今还不过在摸索着完善科举了,但这宋竟也将科举玩坏了?

    房玄龄低头思索了一下摇摇头道:

    “宋臣皆乃科举所出,如何能再改制科举?”

    一直沉默的长孙无忌语出惊人道:

    “既难改之,不如废也。”

    一时间甘露殿内皆尽侧目而视。

    【宋朝的最后一次兴学便是在宋徽宗时。

    宋徽宗登基第二年改元崇宁,蔡京奏请兴学贡士,宋徽宗许之,随后发布了一系列诏令,崇宁兴学开始。

    依照宋徽宗之令,北宋境内所有州县都需要设立官学,并且根据州县规格给出了详细的KPI考核界定。

    崇宁三年规定,大县的县学至少要五十人,中县四十人,小县三十人,而且从县学就要开始施行三舍法。

    如此一来,县学生可升入州学,州学生可贡入太学,一张学校网络将北宋全境覆盖。

    这种情况下太学自然也需要升级,依照宋徽宗之令,汴梁的太学外新开设了太学的外学,赐名辟雍,兴建宿舍1872楹,从州学考上来的学生便可入辟雍,不出意外的在此处也施行三舍法,最终可以晋级到正式的太学。

    至此,崇宁兴学的治学规模已经是宋神宗时期的一倍以上,甚至已经远超盛唐时期。

    甚至宋徽宗对此犹不满足,下诏令各州郡“州给常平,县用地利”,要求各地官府出资供养官学学子,称“养士费”。

    是不是很熟悉,有那么一点义务教育那味了你敢信?

    只不过让宋徽宗失望的是,即便已经下令国家养学生了,当时的士人仍以科举为重而不专学校。

    崇宁兴学改制的教育制度与科举的矛盾也愈发尖锐。

    于是崇宁三年,宋徽宗下了个一道谕令:

    诏罢科举,取仕之途悉归学校升贡。】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