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玄幻阁手机版

wap.xuanyge.org

关灯
护眼
字体:
未央宫的持久战 第450章 朕将建千座学校,教十万读书人,教育要与朝臣仕途挂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50章 朕将建千座学校,教十万读书人,教育要与朝臣仕途挂钩! (第3/3页)

的。

    但是,天子对他们皆有知遇之恩,更是让他们看到一种欣欣向荣的希望。

    “老臣愿意赴汤蹈火,辅佐陛下将此新政推行下去。”王式率先表态道。

    “老臣亦如此。”

    “老臣亦如此!”

    三个老臣再次顿首,向天子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刘贺连连点头答道,售卖了那么长时间的人心,总算是收获的时候了。

    ……

    庠学制和科举制——都与人才这件大事紧密相关。

    首先就是这庠学制,可以为刘贺和大汉培养出合适的人才。

    如今的大汉帝国已经拥有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分为官学和私学。

    私学姑且不论,官学才是刘贺要改革的主要问题

    中央朝堂管辖的太学、郡国管辖的郡国学,各县管辖的校,各乡管辖的庠,各村管辖的序。

    太学设有博士官若干,郡国学、县校、乡庠和村序设有经师一人。

    从大到小,从上到下,构成了一个之上而下的体系。

    单是从纸面上的结构来看,并没有太多的问题:层层推进,结构分明,并无缺漏。

    甚至不需要过多地改革与变动。

    但是,这一套体系却从未得到具体的落实。

    地方官学的兴办取决于郡国官员的意愿,并不强制。

    所以要么压根没有办起来,就算办起来了也极少能维持长久的,最后常常沦为虚名。

    所以,刘贺的新政打算从两个方面入手。

    这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办学规模的问题。

    现在,长安的太学有太学令一人,博士官五六人,博士弟子三百人。

    这人数看起来不算少,但实际上却远远不够。

    至于地方郡国各层级的学校,那学生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这种情况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

    一是私学兴盛,大大地挤占了官学的生存空间。

    二是没有书籍,制作竹简和命人抄书所费颇多。

    但是,在刘贺的面前,这两个原因都不会成为绊脚石。

    私学兴盛,那就不利于刘贺统一人心,所以更要打压私学,兴建官学。

    没有书籍,刘贺带来了印刷术和造纸术,可以让书籍的价格飞速下降。

    最重要的是,作为掌握朝权的天子,刘贺有做成此事的决心。

    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具备,离成功自然不远。

    在一人独治的制度之下,作为大汉的最高统治者的刘贺有心要扩大读书人的群体,那就成功了一半。

    另外,印刷术和造纸术是刘贺手中的两件武器。

    经过半年扩大产能和工艺提升,宣纸的产量和书籍的印数已经可以让“知识”向更底层推进下去了。

    同时,为了让地方官员重视此事,学校的数量和生员的数量将会纳入到他们的每年的上计考核之中。

    一件事情,只要与自己的仕途挂钩,地方才会热心地去做这件事情。

    “郡国有学,县县有校,学校有生”这就是刘贺的目标。

    “大汉有一百零三个郡国和一千三百多个县……合起来就有一千五百个学校。”

    “陛下,这么多的学校,每个学校到底要收到多少人?”

    办学之事一直是太常的该管之事,苏武一边擦着脑门子上的汗一边试探地问道。

    此时的大汉约莫有五千多万人,到了西汉末年,人口相差不多,那个时候,光是太学生就有一万人。

    这意味着,在大汉的天下,堆积着大量有读书识字需求的百姓,之事囿于条件没有被释放出来而已。

    “朕在《庠学会要》中写了,三年之内,太学博士弟子一千,各郡学生员最少三百,各县校生员最少五十。”

    苏武几个人听完之后,都没有做声,而是飞快地在心中算了一笔账。

    最终得出来的结果,让他们难以置信而又激动不已!

    三年之后,大汉要多出十万官学生啊,这是亘古未有的壮举。

    紧接着,他们立刻又想起了《庠学会要》里其他的一些内容,更是觉得有些窒息。

    求个全订支持,呜呜呜!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