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皇帝病重,豪猾逼宫! (第2/3页)
而掌管实务的九卿二府的长官,大多数都是天子一手提拔上来的官员,,
他们出身未必都很寒微,但是至少算不上是豪门大族。
再加上天子对他们有知遇之恩,所以这些人唯天子马首是瞻,丝毫不给张安世等人面子。
张安世等人明里暗里前去关说,希望他们能手下留情,并想让他们一同来劝诫天子。
但是结果让张安世们失望,这些人毫无例外,都不软不硬地回绝了前者的要求。
更让张安世和韦贤等人没有想到的是,长安儒林这次竟然也没有完全站在他们这边:或者说,大部分儒生都站在了天子那边。
原来,天子校订的《圣训正经》已经刻到了北阙广场那一百多块石碑上。
官学也已经以《圣训正经》作为授课的唯一经书,长安城的先贤辞更是在高庙旁边拔地而起——天子以宗圣之名受祭于内。
《圣训正经》里那关于“大同世界”和“民为本”的思想,早就开始在儒林当中渐渐传播开来。
这些“先进”的观点得到了大部分儒生的共鸣,他们很快就理解了天子打击巨室大族的目的和用意。
大部分儒生,尤其是最有活力的那些年轻儒生,非但没有觉得天子有错,反而认为天子圣明和仁慈。
至于那些维护巨室大族的士族儒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少数的“反动派”。
这少量的反对派,只是在最开始的时候掀起过几次议论,而后就被寒门儒生的声势给压了下去。
另外,天子不仅有儒生声援,还有几万新练出来的汉军做后盾。
那自然可以稳坐清凉殿,用“寡人有疾”的理由,不理会张安世等人的诉求。
在忍无可忍之下,张安世们拿出了朝臣对付天子最后的手段——到未央宫北阙广场去跪谏!
去年,闹事的儒生也做过这样的事情,最终是无功而返。
但是这一次有一些不一样,跪在未央宫北门的可不是无官无秩的儒生,而是有头有脸的朝堂柱石和巨室大族。
张安世们认准天子不会无动于衷的。
可是——万事都会有一个可是——
从五月二十开始,张安世们和一众三辅豪猾结队到北阙广场跪了七日。
清凉殿始终安静无声。
天子别说是亲自出来劝慰他们,甚至连一个使者都没有派来过。
仿佛跪在这大门之外的不是权倾朝堂的内阁大学士,而是无足轻重的奴婢和雇工。
不对,倘若跪在北阙广商上的是奴婢或雇工,那天子肯定早早就会露面的。
于是,君臣两边,就打起了擂台。
最吃苦头的,当然就是张安世他们几个人了。
虽然他们对天子的做法极其不满,但是每日卯时,他们仍然要按时到未央宫的内阁值房去票拟。
等该做的事情全部都做完之后,才又匆匆来到北门之外,加入向天子跪谏的队伍。
刚开始,张安世等人势在必得,认为天子一定会认输的。
随着日子一天天往后推移,他们心里越来越没有底,似乎看不到最后要如何收场。
“内阁大学士领衔跪谏”的消息传出去的时候,长安城着实震动了几日,围观者甚众。
没过几日,百姓们就失去了兴趣:毕竟,寒门及寻常百姓,和世家大族没有共同利益。
……
此时,已经是未时了,张安世等人提前散衙,匆匆吃了一个小小的胡饼之后,就赶来此处跪谏了。
按照约定,他们每天都要跪到戌时才会离开。
这个时辰,太阳早已经西斜,但是夕阳散发出来的热量同样猛烈,甚至比正午还要炽热。
张安世这四个大学士才跪了半个时辰,就觉得右边身子又热又烫。
张安世、刘德和丙吉正值壮年,所以还能坚持。
可怜那韦贤已经七十多岁了,连续几日下来,已经有一些吃不消了。
张安世跪得笔直,他看了看身边有些委顿的韦贤,不禁皱着眉叹了一口气。
这口气不仅叹天子不听大臣劝谏,更叹韦贤这个忠心耿耿的老臣,还要吃这个大苦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