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玄幻阁手机版

wap.xuanyge.org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卷 第483章 滇南,石屏,红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xuanyge.org
    第483章 滇南,石屏,红彝。 (第1/3页)

    打完土豪的廖常勇美汁汁的挥了挥手,扔下一句“去云南之前把该安排的教学任务安排了就行”后,便潇洒离开。

    只留李景霖在原地懵圈。

    愣了许久后,李景霖终于摇摇头,笑着回到学校办公室。

    整理近期的安排后,李景霖并没有急着前往滇南。

    而是与洛诗瑶之前做的准备同样。

    开始从民俗上下手,根据考察记录的路线,挨个记住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入乡随俗,从古至今都是华夏民族该有的礼节。

    民族的大团结,正是建立在相互尊重,虚心学习,包容接受之中的。

    天南地北。

    来自于东北的李景霖自然知道,前往最南边后,文化之间的差异,若是不虚心谨慎,是极其容易冒犯的。

    都别说同为汉人的南北习俗差异了。

    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更是完全不同。

    甚至就算同属一族,不同分支之下,都有自己的文化。

    除了尊重外,学术记录的严谨,也是一位学者应该具有的素养。

    第一站,是滇南红河。

    洛诗瑶一行人组成的专家,学习,记录小组,已经动身前往两千多公里外的石屏。

    那里有滇南众多少数民族之一,彝族的一个分支。

    红彝。

    石屏县的海拔很离谱。

    260米左右。

    到2500米前后。

    而红彝族,有一部分原生态的人民,居住于两千米以上的大山中,属于高寒地带。

    在经济状况统计上,属“特别贫困”。

    在贫困的三个等级,普通,一般,特别

    属于最严重的那一批。

    但扶贫工作的展开,让这里的红彝已然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进入了温饱线。

    而这一事件,刚好就发生在李景霖刚回国的时候。

    对于刚好摘掉贫困帽子,发展了这几年的石屏红彝们的生活,李景霖真的是相当好奇。

    在过去二十年的扶贫攻坚中,奇迹,几乎每一年都会发生。

    对少数民族的扶贫工作是很艰难的。

    如何在摆脱贫困的过程中,尽最大的可能保留当地的习俗与文化,这成了最要命的任务。

    最简单,最省事,最省钱的做法,是直接将彝族人民迁走,离开大山。

    可这种处理方式,不是华夏会做的。

    脱贫的仗,必须打,民俗文化,必须保留。

    一样都不能放下。

    于是。

    通路,通车,通电,通网。

    在深入了解边陲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过程中,李景霖被这些奇迹深深的震撼着。

    这真的是动用了集体的大力量去进行帮助扶持。

    或许,一个不起眼的山头,几百人的部落。

    但为了保留这里形成的独特原生态与文化习俗,又能让人们吃饱穿暖走入现代化。

    仅仅是一個“通网”,便集结了电信,移动,联通等五家集团,将网络送入大山中。

    农科院的专家分批数次下乡,亲自考察当地环境与作物,将更加科学高产的作物彻底铺开的同时,甚至还保留了当地数百,甚至上千年的传统作物。

    地质学家过来勘探矿产资源,水资源。

    交通更是通过323线,西至云南临沧,西双版纳,省道高红公路,南至红河,北至玉溪通海,贯通石屏县境南北。

    一个字,干。

    就算你住天上,这路今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uanyge.org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