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玄幻阁手机版

wap.xuanyge.org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卷 第487章 文化即使落后消弭,也需记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87章 文化即使落后消弭,也需记录。 (第2/3页)

去?

    一个红彝族群走完,去另一个红彝族群。

    红彝走完,要去看黑彝。

    黑彝后面,白彝还排队等着呢。

    捏吗,根本停不下来。

    对其中相似的,不同的,都需要进行甄别筛选。

    实在是工作量巨大。

    而彝族这大工程结束了,就能搞定吗?!

    笑死。

    就在滇南。

    后面还有二十多个民族等着呢。

    更别提全国上下其他少数民族了。

    压根绷不住一点。

    虽然整个大型的记录搜集任务,出动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的顶级顾问相当之多。

    但问题来了。

    有些冷门专业的学者,那少也是真的少。

    比方说,一些非遗的研究者。

    更比方说,李景霖这种又是非遗研究者,又是国内少有的乐器学专家。

    更是恨不得得一个人撕成十个人去用。

    文化艺术这方面的高端人才培养难度,可绝不逊色于什么医学,或是理科研究者。

    在保证分辨能力,P古位置的基础上,还需要博采众长,具备横跨数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确实太难了。

    就比方说。

    总结滇南民族文化中,开始涉及到了一种很多大众“嗤之以鼻”的艺术。

    纹身。

    现代的纹身吧,大部分是很多不懂事的孩子觉得很酷炫,所以到处炫耀,再加上华夏古代“刺青”一词又多与刑罚为伍,显得十分负面。

    比方说,先秦时代的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

    但实际上呢,这还真就是华夏文化中很有趣的一环。

    文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

    与其说刺青是刑罚,不如说是警示,最大的例子,便是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但还是那句话。

    华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

    汉文化中,刺青的作用是警示,也常常见于刑罚。

    但在其他文化中却未必如此。

    文化的差异是需要包容的,而不应该有文化歧视,纹身也不是什么混子专属,更不是舶来品。

    在滇南。

    纹身文化就是最直接的装饰艺术,历史甚至要追溯到中石器时代。

    在少数民族文化传说中,纹身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让死者的阴魂认不出自己,后来,则开始有人将本氏族的图腾崇拜纹在自己身上,寓意着圣物附体,给人帕瓦。

    直到后面发展后,原始的人族开始觉得,这具有一种美。

    在民俗学的研究中。

    滇南少数民族的纹身,是紧密与其文化,历史,传说,信仰联系在一起的。

    即使到了现代。

    也依然有许多傣族,独龙族,佤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抱有着这种习俗。

    这其中,甚至包含对祖先,对古代英雄的崇拜。

    甚至仍然是现代,这些民族也并没有使用“科技”,依然沿用着现代人视角看来,很危险的“古法”。

    而且,还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要求,只有接受了来自于祖先遗留下来的特殊标志,才能具有族内地位,一些男女成年之时,这甚至会成为一种成人礼。

    这一路走来,见识到了这些稀奇古怪的民族习俗,各式各样的多元文化。

    李景霖的感触也颇多。

    是否是陋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