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之盛世 (第2/3页)
边军十数年,立下无数军功,既有功劳也有苦劳。最令人称道的,是靖国公当年站队及时,从未因平王动摇立场,一直坚定不移地支持女帝陛下。
范贵太妃已经病逝,平王妃生了白净可爱的郡主,平王虽然不懂事,对自己的宝贝闺女却爱护得很。一家三口每日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靖国公致仕后回京养老,得了空闲也会去平王府。看着白胖活泼永远停留在孩童年岁的平王,看着没心没肺粗枝大叶的平王妃,再看看眉眼如画玉雪可爱的小郡主,靖国公欣然微笑。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平王妃生了女儿,平王的血脉得以延续,又省去了最大的麻烦。
名臣传记的第六位,是六十多岁的兵部尚书宋渊。
宋渊十五岁进南阳王府,二十岁时做了南阳王亲卫统领。一直忠心耿耿地守护在女帝陛下身边,是女帝陛下最忠诚的臣子。他没有夸耀后世的绝顶战功,可众人都清楚,在女帝陛下心中,宋尚书才是武将第一人。
排在名臣第七位的,是数年前战死在草原的于崇。
于崇为拖住柔然大军,死战到底,力竭而死,被葬在了边关,永远留骨他乡。女帝陛下追封于崇为忠勇侯,爵位世袭。今岁编纂名臣传记,女帝陛下亲自为忠勇侯于崇写了一篇,一时传为佳话。
再接下来,还有致仕数年的董尚书杨尚书等人。
不过,能被记进名臣传记的,都是致仕的重臣。正当盛年居朝堂高位的朝臣们,暂时还没被列传记的资格。
有好事者在私下里闲话议论,将来王瑾王丞相必会位列其中,礼部尚书陈瑾瑜,年过六旬依然在济州做刺史的卢琮,执掌户部的汤尚书,小杨尚书,中书令陆真,还有在新梁城里大方光芒的卢若华卢郡守等等。
武将中也是人才辈出,刘恒昌秦战孟大山陶大小田孙安,数不胜数。
明君能臣,一派盛世气象。
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人,就是长宁侯崔渡了。
这位入赘的皇夫,为人谦逊随和,行事低调,默默伴在女帝陛下身侧,就如影子一样。从不争抢,却如皎月一般,自有清辉。
他培育出了无数高产粮种,教导出了诸多弟子,大梁的农部从无到有,直至和六部并驾齐驱。大梁百姓富足安乐,能吃饱饭不饿肚子,崔渡是真正的大功臣。
太子殿下今年二十有四,南阳郡主今年也已六岁了。
女帝陛下十分宠爱孙女,日常的繁琐政务,交给太子和丞相和一众尚书。得了空闲,女帝陛下和长宁侯亲自带着宝贝孙女出宫,去皇庄里小住。
皇庄里可以骑小马,可以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