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玄幻阁手机版

wap.xuanyge.org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七十六章 除贱为良运动的漏网之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六章 除贱为良运动的漏网之鱼 (第2/3页)

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李瑄经常这样举例,而告戒群臣。

    大唐现在毫无疑问是“堡垒”,无有国家能将大唐从外部攻破。

    所以李瑄更重视内部的斗争。

    从只言片语,敏锐的李瑄察觉到淮阴可能有问题。

    “臣遵旨……”

    常铉不敢有疑问。

    他一边派人去将逃难至临淮的淮阴人接至通济渠旁。

    一边亲自劝说,使百姓各回各家。

    李瑄向廖峥嵘吩咐几句后,廖峥嵘点头离去,先使船只暂停驶航。

    另外挑选二百名内卫,以商人的身份,先一步前往淮阴。

    并派遣一批经验丰富的锦衣卫,在淮阴打探。

    下午时分,几十名逃难到临淮的淮阴人被车子拉到此地。

    李瑄从营帐内出来,来见这些淮阴人。

    他们有老有少,从衣着上看,他们穿得并不是很差。

    只是缺乏和临淮人一样的自信,有些拘谨和茫然。

    “快,拜见至尊……”

    常铉吩咐这些百姓,赶紧拜见至尊。

    “见过至尊……”

    见李瑄的英明神武,他们没有反应过来。当常铉提醒后,忙不迭跪拜道。

    “诸位乡亲免礼,就当在家中,不必拘束。”

    李瑄一一将这些跪拜的老百姓扶起来。

    在大唐,平民百姓的跪礼并不多见。

    而且李瑄已经明令禁止见到皇帝纳头就拜的现象。

    在政事堂、各个衙门,都开始以椅子取代跪席。

    这些百姓见至尊如此平易近人,更受宠若惊。

    一直以来,他们觉得皇帝离他们如天涯一样遥不可及。

    “朕听说乡亲们是淮阴人,那可是好地方。大名鼎鼎的淮阴侯韩信,就出自淮阴。乡亲们是什么时候从淮阴到临淮的?”

    李瑄令人看坐,他坐在中央,如拉家常一样,向他们询问。

    刑部尚书张巡和临淮太守分别站在李瑄左右。

    这样能缓解百姓们心中的压力。

    “草民们是两年前到达淮阴的。”

    在一众百姓不敢开口的时候,一名阅历丰富的老人向李瑄回答道。

    “为什么离开淮阴,乡亲们有什么难处吗?”

    李瑄又向老人问道。

    “没……没什么难处。临淮这里更好……”

    老人支支吾吾地说道,不敢说出实情。

    “朕自登基以来,以安民为己任。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朕虽在长安,无时无刻不在操心百姓是否吃饱穿暖。我们华夏儿女,对故乡有难以割舍的亲情,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如果没有难处,又怎么能背井离乡呢?”

    李瑄一眼就看出老人不说实话,但他没有责怪,只是娓娓地向他们表达自己的善意。

    自古能让百姓甘愿离开家乡,就得像李瑄的移民政策一样,许以重利。

    以牛羊等牲畜,给予百姓。使百姓对未来更有憧憬。

    如果家乡有地耕种,哪有逃难出家乡的道理?

    “阿翁,您不该欺君呐……”

    就在这时,一名青年看不下去,开口说道。

    并跪在地上,请李瑄饶恕老人的失言。

    哪怕是草民,也明白欺君乃是大罪。

    眼前的皇帝,和料想中的不一样,一口一个“乡亲”,令人亲近。

    他们这才想起来,至尊是天下最大的。

    遇到不公的时候,百姓见不到至尊,只能祈求上苍。

    或许至尊能为他们申冤做主。

    “草民该死……”

    老人意识到事情都严重性,想跪拜认罪的时候,因太着急,从胡凳上摔倒,直接爬在地上。

    “不必如此,快快请起。”

    李瑄连忙将老人搀扶起,并安抚道:“在朕这里,没有欺君之罪。若百姓都在骂皇帝,说明是皇帝的失德。”

    听到李瑄的话,一众百姓潸然泪下。

    他们如梦方醒一般,才察觉眼前和蔼的男子,是九五至尊,是天一样的人物。

    “现在你们可以如实相告。如果有人迫使你们背井离乡,朕决不轻饶。”

    李瑄向一众百姓说道,委婉又严厉。

    “回至尊,我们来自淮阴县宣泽乡,因豪强霸占土地,日夜耕种,不能饱食,更有兄弟饿死于田丘,不得已连夜逃离。”

    “由于豪强拦道,不准我们离乡,在逃离过程中,还有人惨遭毒手。”

    最先跪地的青年自曝身份,向李瑄哭诉道。

    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