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过古代君王,李白的手稿 (第2/3页)
所以李瑄在造福后人的同时,致力于当代百姓的发展。
哪怕知道解放工商,过快的发展,会催生百姓的欲望。
但只要世界上只有大唐强大,有朝一日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整合全球资源,建立以华夏民族为体系的巨无霸。
那就是“唐”的胜利!
“我也听说淮阴郡之事,利欲熏心之徒,自古皆有。大树上有几只虫子,不足以撼动大树。天下人都知道至尊殚精竭力,以巡视南方震慑宵小。如这样下去,那些妖魔鬼怪,迟早会显形。”
李白缓缓地向李瑄说道。
他也看过《西游记》,觉得很有意思,也有期待感。
如今的《西游记》,许多隐喻就是国家中的贪官污吏,李瑄暗示他们是“魑魅魍魉”和“妖魔鬼怪”。
《西游记》之所以能流传这么广,最大的原因之一是李瑄所著。
现在《西游记》衍生一批狂热者,他们来到洛阳的净土寺和长安的弘福寺,这些唐玄葬呆过的寺庙。
有的甚至开始自己的“西游”,西出长安,到达西域。
天下郡县,最少出现上百个“花果山”和“五指山”。
各地官吏上书朝廷发现“水帘洞”。
这是文化带来的影响。
更多的落榜文人,开始尝试写为生,出现不同形式的。
有逻辑紧密的,令地方追捧。
“我也希望官吏们收紧欲望,为民做事。他们身兼百姓的意志,有令人尊敬的地方,还有优渥的俸禄。有什么不知足的目的?”
李瑄开口说道。
实际上,他已经决定源源不断地进行整肃风纪。
开始对御史台进行改革,扩大监察机构。
御史台的官吏太少,即便监察御史被李瑄扩大到三十个也远远不够。
李瑄回去后会设立三十个监察部。
即监察第一部,监察第二部,监察第三部……以此类推。
每一部的长吏为监察御史。
现在的监察御史经过两次更改,已经为正五品。
而监察部设六品到九品十三个官吏,并有流外官三十余名。
今后不仅仅是监察御史巡视地方,连监察御史下属官吏,都可以依照朝廷的命令对郡县进行巡视,并且代表“天子”。
另外,每一个省,设立巡查部。
代表巡抚进一步对地方进行巡查。
要让官吏对刑法产生畏惧,从而克己奉公。
不能只靠自觉。
“至尊曾说过,翰林院是出宰相的地方。可我却无法把握住。我时常想,一个人怎能靠诗文出名呢?还得靠执宰天下名留青史。”
讨论起时政,李白为此而感叹。
李白即便到老以后,也想着“拨乱反正,治理天下”。
历史上,也是在人生的末年,成为永王的幕僚,为永王写下“永王东巡歌”,并表达自己的踌躇满志。
就像是历史上杜甫所著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这是这个时代所有诗人的心声。
诗仙也是人,像古人一样的远大抱负,一直存在。
曾几何时,李白也想过李瑄登基后,重用了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杜甫,为何不用他呢?
直到“智慧宫”出现,李白才知道,治理天下的才干,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
李瑄之所以是李瑄。
是因为李瑄从来不会直接把一个人提拔到天上。
统帅军队的时候,李瑄对将领们论功劳提拔,一级一级。
杜甫、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官吏,都是一步步升上去的。
李瑄最信任的幕僚李泌,曾经为李瑄立那么大功劳,就因为一直是白身,李瑄没有直接提拔为相。
而是先任天策府行军司马,然后范阳太守,到现在兵部侍郎。
现在为入相做基础。
李白的目标是宰相,李瑄就算与李白关系再好,也不可能使他“一步登天”。
“太白已经名留青史了,如今的几位宰相,一个月连休息两天的时间都没有,又不敢饮酒,怕误公事。哪有太白这种逍遥自在,我猜后人一定会称你为诗仙……”
李瑄诙谐地说道。
李太白,可比宰相有名多了。后世李白可谓妇孺皆知。
而真正妇孺皆知的“相”,恐怕只有诸葛亮了。
事实上,李白还是错误的理解了“智慧宫”,以为智慧宫只是一个教导知识的地方,一个负责编著图书、翻译图书的地方。
要知道,智慧宫祭酒可是“从一品”的官职,是仅次于宰相的一品大员。
而真正的智慧宫,是李瑄让唐人“思想转型”,跳出循环,使华夏民族螺旋上去的场所。
谁是智慧宫第一任祭酒,只要将智慧宫治理好,绝对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