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赵姨娘大骂贾琮,满清再生毒计 (第2/3页)
是好气,又是好笑,忙开口打断了赵姨娘。
见探春进来,赵姨娘不由起身拉着探春的手说道:“三丫头,你来评评理。”
“你说,以往那个小畜生没有发迹之前,是不是你兄弟对他最好?”
“如今他出息了,不说照顾一下你兄弟,反倒是打压起他来了。”
“三丫头你说,他是不是该骂?”
探春听了,不由拉着赵姨娘的手坐下,轻笑道:
“姨娘,所谓知子莫若母,你自己说,若没有琮三哥的话,环哥儿从军,能不能一年功夫不到,就晋升为百夫长?”
赵姨娘哼了两声说道:“虽然环儿是因为投奔他从军,才提升上来的,但是后来难道不是凭借自己的本事不成?”
探春又说道:“姨娘,那你觉得,大夏月报刊登出这则故事之后,天下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情。”
“若以后环哥儿再立下功劳,琮三哥还会不会再压他功劳?”
“还有没有人说环哥儿是因为琮三哥提携的缘故,才晋升这么快的?”
“姨娘再想,若没有琮三哥照顾,环哥儿真的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够晋升的这么快吗?”
赵姨娘真的不傻,相反,在玩弄手段方面,她还颇有一些小智慧的。
如今被探春提点之后,赵姨娘也逐渐回过味来了。
她忍不住问道:“三丫头,你的意思是说,琮哥儿是故意打压环儿,并且传扬出来,让大家都知道的?他们这是在,做戏?”
探春笑道:“姨娘,琮三哥也算是你看着长大的,他为人如何,你难道不知道?”
“他可是个薄情寡义之人不成?自琮三哥发迹之后,他可曾轻慢过环哥儿没有?”
听到这里,赵姨娘顿时恍然大悟起来。
她懊恼地说道:“哎哟哟,都是我以泼妇之心胡乱猜测,瞧我这张破嘴,刚才还骂琮哥儿来着,该打,该打!”
这门说着,赵姨娘轻轻扇了自己几个耳光,以示悔恨。
探春一边阻止着赵姨娘,一边说道:“有琮三哥提携,姨娘再不用担心环哥儿前程的。”
“姨娘只管在家里享福,不要在外面多扯口舌,等环哥儿出息了,你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这一番话,只说的赵姨娘心花怒放。
她连声说道:“三丫头说的不错,我都听你的。”
……
且说如今整个蓟州,都被贾琮收复。
接下来,整个蓟州,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
首先,贾琮将整个蓟州的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
除了留下一些公租田之外,剩下的土地,全部均分给了百姓。
这些土地,百姓只有耕种权,没有所有权。
死后收回土地,有新生儿出生,分配土地。
并且在蓟州,土地严禁买卖。
并且贾琮承诺,今年蓟州不收取任何税赋。
等明年丰收之后,一年只需缴纳一次农税,除此之外,毋需再缴纳任何税赋。
而这个策略,让整个蓟州的百姓,无不对贾琮感恩戴德。
甚至家家户户,都为贾琮立下生祠,将贾琮视为活菩萨。
而因为百姓们家家都有了土地,也极大的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
如今,他们终于有自己的土地了。
并且以后都不用缴纳苛捐杂税,一年只需缴纳一次农税便可。
这样的好事,以往可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因此,整个蓟州,都焕发生机。
无数百姓,都拼命劳作,只想凭自己的勤劳,让全家人,都过上好日子。
而之所以能如此,其实离不开贾琮的几道政令。
这几道政令,无疑在蓟州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就是将土地收归国有,重新分配,百姓不得买卖土地。
这种改革,但凡放在大夏其他任何一州,都不可能成功。
因为其他州,土地九成都集中在大地主,大缙绅的手中。
要从他们手中收回土地?
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蓟州,因为是从满清手中夺取回来的。
这些土地,全都成了无主之地,才能允许贾琮进行重新分配。
其次的税收改革,有些类似一条鞭法,但又不同于一条鞭法。
这种改革,放在其他地方,也是无法做到的。
而蓟州因为刚刚收复,如今朝廷非但不要蓟州税赋,反而每年都有补贴,直到蓟州发展起来为止。
也因为贾琮乃是蓟州的节度使,几乎等同于蓟州的土皇帝。
因此,贾琮才能下达这些政令,并且能够迅速实施起来。
蓟州的这些变化,很快便被和蓟州毗邻的几州百姓所知晓。
这几州的百姓,全都处于满清治下。
其地位,几乎是猪狗不如,勉强苟活而已。
甚至许多百姓,活着都已十分艰难。
因此,当这些地方的百姓,听到蓟州的改革之后,简直羡慕到发狂的地步。
于是,便有一些大胆的百姓,趁着夜色,拖家带口,偷偷跑到蓟州来。
而蓟州的各地地方官,都是贾琮一手提拔起来的。
都积极接纳这些偷跑来的百姓。
一来,这些百姓,都是大夏百姓,作为大夏官员,自然没有抛弃他们的道理。
二来,蓟州本身就缺人,有百姓来投,他们自然十分开心。
而此时,那些事先留下来的公租田就派上了用场。
正好可以分配给这些偷跑来的大夏百姓。
于是,接下来,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偷跑到蓟州来。
于是,和蓟州毗邻的三洲边境之地,短短一两月功夫,百姓竟是跑了个十之五六。
眼见再如此下去,就要跑没人了。
并且更远地方的百姓,也纷纷得知了这个消息,他们也都开始准备跑路。
在满清治下,他们猪狗不如,朝不保夕。
而只要跑到蓟州去,便能分到田产,并且每年只需要缴纳一次农税。
几乎闭着眼睛,这些百姓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不过,这种情况,很快便引起了这三洲之地的满清官员重视。
他们顿时加强了边境管理,一旦抓到偷跑的百姓,一律处死,并且还将尸首悬挂到村口,借此来恫吓其他的百姓。
但即便如此,也是只能指标,而不能治本。
仍然有大胆的百姓,千方百计的,偷偷潜入到蓟州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