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隆中对,寇相、林如海归心 (第3/3页)
知不觉中,已是来到了年底。
而这一次,贾琮将全家人都接到了幽州。
家人齐聚一堂,并且因为多了一群小家伙的缘故,倒是越发热闹起来。
过完年之后,幽州大小官吏,纷纷登门拜年不已。
这些官员,一个个脸上,无不喜笑颜开,充满了期盼。
如今的形势,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
若将军有意的话,将来未必不能坐上那个位置。
而他们这些人,是最早跟随节度使的一批人,将来未必不会获得重用的。
过完年一直到十五,贾琮倒是越发忙碌起来。
而等过完十五之后不久,吴三桂便率领反叛之军,大举坐船,挥军北上。
朝廷大军,也是摆开阵势,和叛军展开激战。
只是,很明显的,朝廷大军,无论从数量还是勇武上,都不是叛军敌手。
连战连败,短时间内,已是多城沦陷。
此时,天赐帝还有超重君臣,越发惶恐起来。
慌忙之下,天赐帝再次下了圣旨。
封贾琮为镇北王,永镇燕云之地,与国同休。
同时调贾琮挥军南下,镇压叛徒。
好嘛,镇北王,本来是平西王许诺给他的一个官职。
没想到镇北王还没来得及封他,如今朝廷倒是先一步给他封王了。
并且这个王,还是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镇燕云。
这个封赏,不可谓不丰厚。
不过贾琮仍然不为所动,以满清威胁太大,脱不开身为由,再次拒绝挥军南下。
却说贾琮这边,也自展开行动,全面对满清发动攻击。
朝廷那边,怕是已经支撑不了多久了。
因此,贾琮这边,也准备全力以赴,先覆灭了满清再做计较。
此时,满清那边,也顾不得大骂幽州军不讲信誉,又撕毁合约了。
他们竭力防守。
只可惜,双方的火力悬殊,实在是太大。
幽州军的火炮之利,莫可抵挡。
他们最坚固的城墙,都坚持不到一上午功夫,便会被轰开。
而幽州军步枪射程之远,火力之密集,更是让他们无从抵挡。
因此,在幽州军展开进攻之后,一路势如破竹,无往不利。
满清则是连连失利,不但丢掉城池。
而在这个过程中,表现最好的,竟是福察初升的福察部。
倒不是福察军战斗力已经冠绝三军了。
而是福察初升早就暗中不知联系了多少满清将领。
在如今满清节节败退,眼见就要灭国的情况下。
满清的许多将领,也无心恋战,纷纷为自己做起打算来。
你看福察初升,当初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罢了。
满清真正的猛将,谁人将他放在眼里呢?
然而现在又如何?
他自投降大夏以来,如今竟然被封为侯爵。
他们到如今为止,也没人能获此殊荣呢。
是要跟随满清这艘破船一起沉沦呢?
还是投降大夏建功立业?
虽然未必能像福察初升一样能够封侯,但是多少也能封个爵位吧?
这岂不比白白送命的要强?
因此,在福察初升的攻击路线上,竟是有许多将领,一战不打,直接率众投降。
因此,这一路上,福察初升的进攻速度,竟是遥遥领先。
而他的兵力,也是越打越多。
由原来的五万兵马,一路高歌猛进,如今已经打到八万兵马了。
这一路上,都快打到盛京去了。
而贾琮,却是觉得,这进度未免太快了些,难免会有风险。
然后下令命福察初升暂时停止前进的步伐,略作修整再做道理。
福察初升,这才停止前行的步伐。
且说满清京城盛京之中,悲音一片。
满清小皇帝康麻子,再次派出使者求和。
不但愿意送出赔偿,并且表示愿意嫁公主给贾琮。
贾琮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失笑。
这个康麻子,怕是比自己也大不几岁年纪。
他的公主?有六七岁大吗?
这是病笃乱投医吧?
只是自己,怎么可能会停止进攻的脚步呢?
于是,贾琮继续命大军,稍作休息之后,齐头并进,一起推进。
开始逐步对盛京,起半包围之势。
康麻子还有满清大臣们,越发惊慌不已。
他们又派出使者,愿意对大夏称臣。
甚至愿意除掉帝号,自愿称王。
听到这个,贾琮再次嗤笑不已。
你们向大夏称臣,与我何干?
如今大夏自己已经风雨飘摇,支离破碎,自身难保了。
于是,贾琮仍然不做理会,继续命大军前进。
却说此时,大夏也果然是风雨飘摇了。
乱军早已逼近京城,害的天赐帝大惊。
一边派军镇守京城,一边带领文武百官,匆匆北上。
希望京城能够抵挡的住叛军前进的步伐。
只是,若他还留在京城的话,或许还能激发将士同仇敌忾之心。
而他这个当皇帝的话,已经弃城而逃了。
留下来的守军,又能剩下几分士气呢?
不过,京城到底城高墙厚,留下来留守的,又是牛继宗。
而牛继宗,又是个善于守城的。
因此,一时之间,竟是短暂的抵抗住了叛军的进攻。
一连半月功夫,叛军竟是难以拿下京城来。
而叛军因为攻城,死伤惨重。
而牛继宗因为是守城一方,虽然伤亡也是不小,但是比之叛军,却是好了许多。
久攻不下,吴三桂不由焦躁起来。
就连他麾下叛军,也是躁动不已。
若是再被阻拦下去,等到各路勤王大军来到,说不定还会有所变故。
吴三桂一面招降牛继宗,一边苦思破城之策。
此时,吴三桂的军师不由提议道:“王爷,镇国公牛继宗,极善守城,野战却是寻常。”
“他占据天时地利,想要拿下京城,必要旷日持久,并且伤亡惨重。”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丢下京城,继续北上呢?”
“只要杀掉皇帝,这牛继宗,便失去了效忠之人,到时候再招降他,再无不成的道理。”
吴三桂听了,思索半晌,觉得极有道理。
因此,吴三桂果断舍弃京城,开始挥军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