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第3/3页)
城。
原本冯紫英以为,这一战,必定十分顺利。
交趾两次大败,必定被杀到胆寒不已。
但是等真正攻起城来之后,冯紫英才是发现,情况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交趾军竟然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依然骁勇善战,悍不畏死。
甚至他们城墙之上,甚至还有妇人和孩子帮忙运送守城物资。
这一发现,让冯紫英不由微微皱起了眉头。
这也让他,彻底收起了轻视之心。
这一仗,只怕不好打啊!
冯紫英最不愿碰到的,便是这种英勇无畏,悍不畏死的军队了。
因为你每取得一点战国,都需要拿人命来填出来。
若想完全消灭掉整个交趾的话,单凭自己带来的十几万大军,根本不够。
而伤亡,必定十分惨重。
这种胜利,自然是冯紫英所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接下来,冯紫英便果断停止了攻城,耐心等待起来。
并且,他还将这边的情况,及时汇报给了朝廷。
然后又耐心等待起了步枪和火炮的到来。
……
步枪手虽然早已出发,不过因为他们还有大炮等物资,走的是海路。
因此他们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倒是交趾那边的情报,先一步来到贾琮手中。
而当贾琮看到战场军情之后,不由也是微微皱起了眉头。
这封军情,让贾琮想到了后世的交趾。
别看交趾国家不大,但是真的像是平头哥一样。
惹完了漂亮国反过来又招惹兔子国。
国家打的男人都快死光了,他们的妇女和孩子,也开始提着枪上战场。
其他的先不论,单说胆量,他们还是十分勇敢的。
若一直硬碰硬的这么大,华夏必将损失惨重。
这是贾琮所不愿意看到的。
当然了,若不想彻底掌控整个交趾。
只是想让他们称臣,只是让他们成为华夏的附属国。
或者只是单纯的将其纳入到版图之中,但是仍旧让他自治的话,难度是会降低很多的。
但是这并非是贾琮的目的。
若只是如此,是并没有多大用处的。
该如何破局呢?
想了半晌,最终贾琮眼睛一亮,想到一件事情。
对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现在完全可以采用攻心和攻城相结合的方式啊!
贾琮还记得后世听到过的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句话猛一听上去,十分有道理。
而实际上,这句话是一个日本人说出来的,还是在侵华战争期间提出来的。
而这句话就是在攻心,崖山之后无中华,崖山一战之后,中华正统灭亡,中华有良心有担当的士大夫死绝,中华精神不复存在。
明朝灭亡之后,华夏正统也没了。
华夏的脊梁已经断了,传承已经绝了,因此,你们完全不用硬撑,完全可以没什么心理负担的投降。
并且,提出这句话的日本人,还十分阴险地,将这句话说成是明末遗老所说。
然而遍寻明末遗老,从来未曾有人说过这番话的。
惟有钱谦益的诗句中,有两句和这句话类似。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而这句诗的意思是,海角崖山斜成一线,现在也不属于中华之地了。
你看,他何曾有崖山之后无中华的意思?
后面还有两句: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意思是,一眼望去,明朝的城关山河已经没有汉人的旗帜,凄厉的音乐响彻日月,却已经不是汉族的乐器。
这明明是惋惜和怀念旧朝的意思,哪里有明亡之后无华夏之意?
想到此处,贾琮倒是觉得,这种手段,其实是可以借鉴的。
比方说,从汉朝开始,交趾就是汉朝的领土。
汉朝之后几千年,交趾大部分时间,也归属于中原地区。
因此,只要想方设法,让大部分交趾人失去抗争之心,这战争就好打多了。
想到此处,贾琮不由细细琢磨起来。
最终,贾琮决定,写几篇文章,在交趾进行传播。
要想策反大部分交趾人,完全可以从待遇上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