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玄幻阁手机版

wap.xuanyge.org

关灯
护眼
字体:
金榜终题名 第三百四十二章 考场写作论“有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二章 考场写作论“有道” (第2/3页)

姿态就分外有些打眼。

    巡考的差役几次从宋熠号房前走过,都忍不住多看他几回。

    宋熠浑若不觉,手上拿着试卷,先从头到尾看了遍题目,然后又串联思索了一遍,这才铺纸磨墨,开始答题。

    经义的试卷分两张,第一天只发第一张试卷。

    试卷上的经义题共有五道,这个题量看似不大,其实要在一天时间里完整答完也不容易。

    盖因经义就是要根据题目应试作文,阐述理解和认知。

    简单来说,经义考试既包含有经典释义,也包含有读后感,甚至是读后论文的写作在里头。

    读后感这种东西,你写三五十个字是读后感,写三五百个字也是读后感,甚至三五千字也可以是一篇读后感,重点就看怎么写了。

    第一道试题:“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原文出自《论语》,宋熠便先写了原文出处,来历和释义。

    心中也思索,试题往往反映出题人思想,今科的试题都是皇帝亲自出的,那么皇帝在第一题就提出“天下有道”,是个什么意思呢?

    简单通俗的来解释,这句话说的是:天下如果有道,那么国家的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的治理如果符合大道,那么庶人百姓就不会随意议论国家朝政了。

    当然,简单的解释可以是这样,可是深入的解释却能有很多种。

    这句话的出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当时诸国征战,周天子王权旁落,孔子在那样的情况下说出这样一句话,其核心思想应该在于“克己复礼”。

    但如今的昌平皇帝出这样的题,其意义必然又有延伸和变更。

    背景不同,宋熠认为,皇帝更多的可能还是在考虑集权的问题。

    纵观华夏历史,从古而今,政权更迭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集权加深的进程?

    昌平皇帝才刚将宗室们都迁出汴京,还美其名曰加俸荣养,回头就出这样一道题,帝王之心隐约可见。

    当然,揣测上意这种事情,对任何一个有心走仕途的人而言,都应该要做,可是又不能做得太明显,反而应该要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