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第3/3页)
可是等他念到玉秀抱着婴儿哭坟这一块儿,故事情节当中那种伤心的哭诉、那种依恋,等关山反应过来,他眼前的书稿竟然都湿了。
他摘下眼镜,抹抹不住往外流泪的眼眶,突然说。
“坏了,不对。
快停一下。”
“怎么了?挺好,不要停。”钱家文说。
录音员也点头,说:“好,好极了,关老师。”
关山重新戴上眼镜,看向二人,只见这两位男同志这会儿都在那儿哭。
停住以后,录音员给倒回去听了一下刚才录制的部分。
关山感叹又嘘唏,“连吃带喝什么都有,字音也听不清楚了。”
“就这样吧关老师,我觉得挺好的。”钱家文说,“感情太到位了,我和录音员同志刚才听的时候,眼泪抑制不住。”
关山摇摇头,“不行,你们刚才听觉得感情到位,因为咱们手里都有书,咱们也都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
但是听众不一样,完全是通过听觉,通过咱们的有声语言来理解。
没有感情是不行的,不清晰了也是不行的,情感表达过了,思想感情就完全被裹挟了,过犹不及嘛。
我们如果表达不清楚,人家怎么理解呢?准确是第一位的,得让人听明白。”
望着关山一脸严肃的模样,钱家文心里生出一阵敬意。
找关山真是找对了!
这才是真正的播音演员。
是真正通过实践的挖掘感觉到播音真谛的演员!
于是重新录,接下来就很顺利,花一天时间录了最后五段。
为什么是五段呢?比原来计划多出了30分钟。因为按常规的语速不行,有点赶。
钱家文原计划是周六以前完成这个作品,结果没想到周一过来,这才周三就已经完活儿了。
他收好录音,拉着关山一个劲儿的感谢。
“我还要拿回去给江弦同志听,我相信他一定会很满意,全国的听众们听了您讲的以后,也一定会很满意。”
关山仍旧是扶着腰,“您甭谢我,应该谢谢江弦同志,创作出这么优秀的,我能参加这部的录制,这是我的光荣啊!”
“我代表央广电台感谢您。”
钱家文鞠了一躬,随后告辞,准备乘坐回往京城的火车。
他拖着行李,在进站前,找到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售报点。
“有《人民文学》么?”
“没有。”
“《十月》呢?”
“卖光了。”
“那你这儿有什么?”
对方抬眼看向他,“你要期刊?”
“文学期刊。”
“那你买《收获》吧,今天刚到的《收获》,今年的第6期,最后一期。”
“《收获》?”
《收获》也是双月刊,市面上新刊不常见,再者《收获》编辑部审稿质量很高,当代文坛最有影响的作家也几乎都跟《收获》有关系。
出于这样的信任和崇拜,钱家文只要看到这册期刊出了新一期就会买上一册。
很快付了钱,他夹着一册略有点厚的81年《收获》第6期进到车站。
火车来的很快,他都没来得及在候车室里停歇,就上了火车,放好行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翘起腿捧着《收获》看了起来。
从天津到京城,坐火车一路也就三四个小时。
《收获》上刊发的长篇比较多,钱家文便掀开目录,想要从其中挑选一篇阅读。
其中一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引起了钱家文的注意。
他是苏州人,对“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首童谣充满记忆: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吾好宝宝,买个鱼来烧,头弗熟,尾巴焦,外孙吃仔豁虎跳,一跳跳到城隍庙,香炉腊签侪翻到
此刻,见到有作者竟然用这个歌词作为名,他立马来了兴趣。
再定睛一看,此文的作者正式江弦。
原本漫不经心的目光霎时间变得专注。
他放下腿,弯腰前倾,双手捧着这册杂志,读起了这篇:
“那时候不叫南京路,叫大马路。
事情有一半就发生在大马路旁边”